
7歲至12歲的兒童,也會面臨心理健康問題。若不正視,可能會對他們產生持久的影響。
新加坡兒童會設有熱線「叮鈴朋友」(Tinkle Friend)40年,專為7歲到12歲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新加坡兒童會家健服務中心主管錢妍蓁、以及兒童會的研究與倡導組組長林曉玲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兒童和大人一樣也會面臨著心理健康挑戰,需要幫助。
2023年,她們隨機選擇了近60份「叮鈴朋友」有關心理健康的匿名聊天內容,並加以分析,以了解兒童經歷了什麼心理健康問題,以及他們試圖尋求幫助時的情況。
研究發現,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三大來源是:家庭、學校和同學。
對一些孩子來說,他們的家庭環境充滿排斥,而不是包容和令人感到安慰的。他們舉例說,父母會對他們說很傷人的話,或將他們和兄弟姐妹或同齡人進行不公平的比較。
其他人則面臨與老師發生衝突的問題,有些人則在處理朋友關係和欺凌方面遇到了問題。研究也顯示,孩子們所經歷的壓力會從一個環境延續到另一個環境。

孩子在學校可能面對霸凌。(ALAMY)須重視兒童的心理問題
「叮鈴朋友」曾接到一個12歲孩子的電話說:
「有一次我因自殘而尋求心理輔導……輔導後回家,(我的父母)很生氣,還罵我。」
儘管近年來關於心理健康的討論有很多,甚至還搬上了國會殿堂討論。但許多成年人仍很難認同年幼的孩子也會經歷心理問題的挑戰。
當然,這可能因為孩子們本身會「自我審查」。
新加坡兒童會的研究發現,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往往不願向成年人尋求幫助。他們害怕被批判,也不想給別人增加負擔。其他時候,他們只是不信任周圍的成年人。
另一名12歲的孩子說:
「他們(我的父母)會說,『別瘋了,心理醫生幫助的是那些受到情感傷害的人』,他們覺得我只是想尋求關注。」
即使一些自動尋求幫助的孩子,他們也發現自己的困擾會被父母、老師和學校輔導員忽視,這加劇了他們的煩惱。
另一名孩子向「叮鈴朋友」分享說:
「我媽媽說,(她小時候也面臨過一樣的問題,)也沒有人幫助她,如果我尋求幫助,代表我很脆弱。」
一些家長甚至主動阻止孩子尋求心理健康服務。
孩子們以上的談話,可以表明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在兒童早期就出現了,但往往被忽視。
父母有責任創造安全的空間,確保孩子們能得到他們需要的幫助。可惜的是,父母往往會錯過或誤讀孩子心理健康困擾的跡象。
錢妍蓁和林曉玲指出:
父母無法完全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當我們急切地想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時,我們可能會無意中忽視他們的掙扎和現實情感。
我們在不同的環境影響下成長,有時忘記了不應該以自己的童年經歷作為參考,也不應該把自己的信念、情感或解決方案套在孩子身上。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對孩子的情感投入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以至我們無法客觀地看待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當我們的育兒方式受到質疑的時候。
平心而論,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怎麼當父母,紅螞蟻孩子雖然還不到7歲,還是覺得自己每天都在學習如何當稱職的父母。孩子的每個年齡段,就仿佛另一門必須修讀的科目。
對父母來說,心理健康這一科可能是最難掌握的。一些父母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另一些則不願意承認孩子面對心理問題,仿佛一旦承認,也就是在承認自己的育兒方式是失敗的。

政府所推出的幼兒培育輔助計劃(KidSTART)的家訪服務,對促進低收入家庭的親子互動以及孩童身心發展,發揮著顯著的作用。(聯合早報)怎麼看出孩子有心理困擾呢?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如果孩子沒有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就沒事。
但要明白的是,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是一個連續體。
即使孩子的心理問題還沒到達必須接受醫療干預的門檻,但他可能已經很受煎熬了,需要得到支持才能振作起來。
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現在也許看似好好的沒問題,但可能會突然陷入低谷。
紅螞蟻友人上中學的小孩就曾在課堂上親睹嚇人的一幕。一名同學在課堂上睡覺被老師叫醒後發生了口角,突然一言不發就衝到課室窗口想往下跳。課室在五樓,幸好坐在窗口附近的同學和那名老師都及時抓住他,才沒釀成悲劇。
年齡較小的兒童,通常無法清晰表達自己感受和經歷,父母得從孩子日常生活的細微變化和跡象中,來識別他們心理健康的變化,馬上對症下藥,防止情況惡化。
這些跡象包括:孩子可能會返回幼兒時期的行為,如尿床、吮拇指或過度粘人。
雖然發脾氣是成長過程中正常的一部分,但如果發脾氣變得更頻繁或更激烈,很可能就是有潛在問題的信號。
慢性胃痛、頭痛或沒有明確醫學原因的全身不適也可能是心理壓力的指標。
飲食或睡眠習慣的突然改變,比如挑食或夜間頻繁醒來,也可能是一種徵兆。
孩子玩耍方式出現劇烈變化,比如在遊戲中變得更具攻擊性或孤僻,或者對他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也可能預示著情感上有困難。
父母必須注意行為上的異常變化,因為孩子們可能會為了應對困難的情緒或情況,而隱藏或掩飾他們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社會規範的認識日益提高而被迫要表現「正常」 或與同齡人融入,就更可能隱藏自己的個人感受。
孩子們也會向周圍的成年人學習,如果他們觀察到大人們都在掩飾自己的情緒,避免談論心理健康,他們可能就會採取類似的行為,並對自己的感受感到羞愧。

小學生。(聯合早報)家長們應該怎麼做?
首先,父母和看護者本身要積極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知識包括了解我們在兒童生活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們自己的行為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還包括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他們溝通心理健康問題。
這也有助於消除心理健康的污名化,為兒童表達自己的感受,創造一個更有利和開放安全的環境。
父母可以馬上採取的方法是,更加關注健康的三大支柱——睡眠、飲食和運動。
睡眠:把睡眠看作是孩子大腦的充電器。沒有足夠的睡眠,孩子的大腦就不能正常運作。睡眠對孩子恢復精神能量、情緒和認知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飲食:把食物想像成孩子身體和心靈的基石。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構建健康和強韌的身體和大腦,為心理健康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運動:把運動想像成提升情緒和能量的電梯。體育活動,包括非結構化的遊戲,可以將孩子的整體精神健康提升到一個更高、更快樂的水平。這就像在他的情緒狀態上按「向上」鈕一樣。
孩子如果保持良好的睡眠,飲食和鍛鍊習慣仍表現出精神困擾的跡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表現出嚴重的情緒波動、焦慮、孤僻和學習困難,這些都是明確的信號,需要額外的干預。
此外,家長還需以家庭為中心,將家庭視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意識到家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若把干預措施的重點完全放在兒童身上,會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兒童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研究一致表明,讓整個家庭參與兒童的治療過程會更有效。
治療方案必須按照家庭動態、關係和溝通模式來制定,以滿足兒童和家庭系統需求。然後,讓家庭成員積極地參與治療方案的規劃、決策和執行。
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家庭更有效地支持孩子,也能加強家庭凝聚力和孩子面對逆境時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