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4 日深夜,新加坡房地產市場迎來新一輪 「微調」政策。
這次調整,瞄準的不是買家,而是 「快速轉手」 的賣家。住宅房地產的賣方印花稅(Seller’s Stamp Duty, SSD)持有期從 3 年拉長至 4 年,並全面上調各階段稅率 4 個百分點。

新政策一出,瞬間引發熱議:
是為了打壓投機行為,還是未雨綢繆?
新加坡房價會跌嗎?
對普通買家來說,有什麼影響?
今天我們從幾個維度,來和大家拆解一下這場 「靜悄悄」 的政策背後,是一記 「溫柔一刀」,還是一場 「系統防火」?

這次 SSD 調整,並非無跡可尋。
數據顯示,自 2020 年以來,非有地私宅的樓花轉售(sub-sale)交易量激增,每季交易從疫情前平均 88 宗,上漲至如今超過 220 宗。尤其是部分熱門樓盤還未 TOP(取得入伙證),就已出現炒賣現象。

截至 2025 年第二季度初步數據
更關鍵的是,未來四年內預計將有超過 5 萬套私宅單位陸續竣工,其中不少屬於近兩年買入、即將進入可售期的單位。一旦放任短期轉售行為蔓延,市場波動恐難控制。
此時 zf 「輕打一下」,無疑是一種防禦性調控—— 不至於傷筋動骨,但足以起到警示作用。


SSD 的調整方式相對溫和:

相比直接上調 ABSD 或限制貸款額度,這類針對 「快進快出」 的政策,更像是一次制度性提醒:房地產,不該是短跑,而應是長跑。
正如分析師所說:
「這是一次先發制人的微調,目標不是打壓市場,而是預防未來出現的炒賣高潮。」

很多朋友一看到 「房市政策」,第一反應是 「是不是要跌價?」、「是不是影響買房貸款?」
實際上,這項政策只影響在持有期內賣出房產的業主,特別是那些買了樓花、剛 TOP 就想賣的人。而對於以下這幾類買家,基本沒有影響:
首套自住買家:本就不會短期轉售,甚至大機率會超過 4 年才考慮出售;
組屋換私宅的家庭:一般也計劃長期自住,不屬投機群體;
長期投資者:本就看重穩定租金回報,而非短線套利。
換句話說,這次 「加碼」,更多是給短炒行為踩一腳剎車,而不是讓整個市場急轉彎。


從歷史經驗來看,SSD 調整後的短期成交量可能小幅下滑,但價格未必會大幅回調。尤其在利率趨穩、土地供應增加、經濟穩健等多重支撐下,分析師普遍預測今年整體私宅價格仍有 3% - 5% 的上升空間。
此外,大多數發展商也對政策表示理解。新加坡房地產開發商公會(REDAS)指出:
「市場已出現放緩跡象,這次調整對自住型買家影響有限。」

從實際業務層面,我們接觸的絕大多數客戶,買房主要還是以家庭居住為主。尤其是首套或從組屋升級到公寓的家庭,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
學區、交通、生活便利
未來是否還有增值潛力
買了之後,住得是否安心
而不是 「轉手賺一筆」。因此,這次政策對我們客戶的實際影響幾乎為零。
對整個市場而言,這更像是一次 「市場體溫的校準」。

有人會問:「是不是該等等再買?」 我們常說,買房是生活節奏下的決策,而不是市場節奏下的賭博。
在政策護航下,市場越是穩定,越能安心選房、慢慢挑、穩穩住。
看準了自己的預算和需求,就勇敢邁出那一步—— 真正的 「房產自由」,不是靠短炒,而是靠住得舒服、守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