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紛案件無盡頭? 社區調解員:大小事情都有解決的辦法

資深社區調解員林蘭源(左)和謝瑞珍。(圖:沈欣穎)
資深社區調解員認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糾紛都和誤解有關,若能掌握一些知識或技巧,大小事情都能通過不同方式獲得圓滿解決。
社區調解中心自1998年創立,至今累計160名義務調解員,他們的責任就是協助調解社區內發生的一切糾紛,包括鄰里和家庭等。
配合中心成立25周年,《8視界新聞網》向兩名資深調解員了解,在接踵而來、看不見盡頭的種種糾紛案件中,調解員又該如何消化負面情緒,回歸日常生活時與情緒共處?
林蘭源:不將自己代入委託人情感中
年過70的資深調解員林蘭源透露,即便每天不斷的提醒自己,勿將自己代入委託人的情感中,但是樂於向身邊人分享,與自己的情緒和解亦然重要。
他說,在處理任何糾紛時都要保持中立,做好心理準備不被委託人影響。
他分享,這些年接觸的案件中,最讓他印象深刻或觸動的,無非是涉及情感或家庭問題。
「有一個家庭,大兒子在母親過世後想要賣掉房產收益歸自己,父親相信已經非常失望而沒有意見,但女兒站出來反對。這時候大兒子反駁女兒已經嫁出去,認為父母將他帶到這個世界,有責任照顧他這個兒子。」
他聽到對方的言論感到驚訝,但也因此對這個個案印象深刻。不過,就算很常遇到一些讓人很難想像的案件,但滿足感和熱忱還是林蘭源堅持25年的動力。
幫助他人同時也幫助自己
「調解是一項生活技能,當你在解決一個個案的過程中,你明白雙方產生糾紛的原因,你試著聆聽雙方的立場,在你來到自己的生活時,你也知道如何幫助自己,特別是在和家人或者另一半的相處中。」
他說,大部分糾紛其實只是因為誤解,如果能夠向居民傳授調解的知識和技巧,相信無論大或小事情都能有不同的方式獲得圓滿解決。
謝瑞珍:調解工作帶來無窮樂趣
同樣擁有25年經驗的謝瑞珍有著輔導員的背景,她不覺得調解工作所帶來的情緒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
「我反而覺得調解員的工作為我25年的生活添加了很多色彩,調解帶給我無窮樂趣。」
她接觸更多的是家庭糾紛案件,因此變得更加敏感,在與委託人溝通時更加小心用詞,而在看到委託人之間相處的一點點進步,也是她感到觸動的瞬間。
她也想告訴後輩們,時刻保持謙虛,有時候無法解決所有人的問題,過程更有意義。
社區調解中心在成立25周年之際,也為超過30名調解員頒發各類獎項以示鼓勵。
與此同時,共有22名新調解員走馬上任,另有21名在位調解員接受重新委任。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致詞。(圖:沈欣穎)
唐振輝:委託案件調解成功率平均達80%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出席今晚(5日)的典禮時形容,這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一個重大成就,社區調解中心的案件調解成功率平均高達80%。
他說,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如今只需要通過線上便能提交申請表格、繳付費用、簽署調解協議等。
他表示,我國今年增加了四個衛星協調站,分別位於意德坊民眾俱樂部、金文泰民眾俱樂部、巴耶利峇高文民眾俱樂部和吉豐民眾俱樂部內的ServiceSG中心,使全島的衛星協調站增至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