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興建「適老道路」
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海 燕

上圖:「銀髮區」多設彎道迫使司機減速。下圖:老年人刷交通卡即可延長綠燈時間。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眾多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根據聯合國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意味著該地進入老齡化。新加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卻是亞洲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顯示,新加坡老齡人口比例已由建國初的2.5%攀升至2019年的12.39%,預計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20%。面對老齡化挑戰,新加坡政府倡導「樂齡」養老,不僅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制度保障、社會參與、居家為主的養老模式,而且在老年人出行方面也給予了極大保障。
2014年起,新加坡開始在老年人比較密集的組屋區建設「銀髮區」,通過設置限速牌、改善道路設施、提供導航服務等舉措,讓老年人敢出門、不怕出行。「銀髮區」除了要求車速不得超過40公里/小時外,還設置了Y型路口、微環島、減速帶,在較長的直行機動車道上設連續S型彎,讓司機主動降低行駛速度。最近,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還在西海岸增設兩個「銀髮區」,入口處放置了指示牌,提醒司機放慢速度。而且,道路採用「蚯蚓路」的設計,通過設置多個減速帶,讓車輛「被迫」減速通行。今年80歲的孫女士告訴筆者:「很感謝政府貼心的設計,讓我們這些腿腳不便的老人,過馬路時不再緊張兮兮。」
此外,新加坡大多數人行道兩端安裝了特製讀卡器,老人只要用隨身攜帶的交通卡輕觸機器,交通燈就會自動延長綠燈時間。對於比較寬的馬路,由於腿腳不靈便的老人無法一次通過,市政部門也進行了適老改造,在路中間設置了安全島,老人可以先走到安全島休息片刻,等待綠燈亮起再通過馬路,大大減輕了老人的心理壓力,也能避免意外發生。另外,陸路交通管理局還把適老改造延伸至生活區,給公交候車椅安裝扶手,方便老人起坐;對井蓋等路面金屬設施進行防滑處理,防止老人雨天滑倒;提升路面夜間照明,給老人夜間安全出行增添保障;在天橋加裝電梯,人行道每隔50米就要設置座椅,以鼓勵老人多出行。
最新調查顯示,新加坡紅山景組屋區推行道路改造計劃後,92%的受訪者表示從中獲益,而且老年人交通事故發生率降低約八成。鑒於效果顯著,新加坡政府決定繼續大力建設「銀髮區」,截至目前,新加坡全島的「銀髮區」已增至30個,到2025年將達到5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