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一直重視人力資源的培養,堅信教育是國家最寶貴的投資,這種投資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才能見到成效。在新加坡理工大學(SIT)慶祝成立十周年的晚宴上,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強調了教育的長期價值,並將SIT比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種子」。

圖源:聯合早報
新工大的發展歷程
SIT的發展歷程是新加坡教育投資的一個典範,展現了政府對於人力資源的長期投資和對教育的持續承諾。
2005年,時任教育部長的尚達曼總統啟動了理工學院與海外大學合作的計劃,這為理工學院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隨後,黃永宏醫生在擔任教育部長期間,將這一模式擴展成為新加坡科技學院,即SIT的前身。
到了2012年,王瑞傑副總理在擔任教育部長時期,委託時任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的黃循財領導「2015年後升大學渠道委員會」,進一步推動了大學教育的普及。政府的目標是提高大學入學率,借鑑海外大學的應用型教育模式,並在本地發展,以加強學術與行業的聯繫,這些努力最終使SIT成為新加坡第五所公立大學。
SIT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應用型教育,還在於其畢業生能夠迅速融入職場,展現出學校教育與行業需求之間的緊密配合。新加坡政府將繼續投資於教育和培訓,不斷改進教育制度,以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
教育是一項長期投資,需要持續的關注和耕耘,才能培養出能夠推動國家進步的人才。
新工大就業情況令人鼓舞

新加坡理工大學(SIT)自2009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為理工學院畢業生提供更廣闊的教育機會。通過與海外大學的合作,SIT最初提供了聯合課程,隨後在2014年正式升級為公立大學,開始獨立頒發文憑。在過去的十年中,得到歷任和現任教育部長的大力支持,SIT不斷發展壯大。
SIT的畢業生就業情況令人鼓舞,超過90%的學生能在畢業後半年內找到工作,平均起薪約為4000新加坡元,這一成就反映了SIT教育質量的高標準以及其課程與職場需求的緊密對接。
新加坡政府認識到,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終身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政府推出了「技能創前程」計劃,鼓勵民眾持續學習和提升技能。SIT在這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通過與行業的緊密合作,為成人學員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包括可累積為文憑的微型證書課程,以及推動終身學習的文化。
今年9月,SIT將遷入位於榜鵝數碼區的新校園,這將為大學帶來更多與企業合作的機會,尤其是在發展最新數碼科技方面。新的校園環境預期將進一步加強SIT的應用學習文化,並持續推動技能發展,以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的需求。這些舉措將確保SIT繼續為新加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新工大與新捷運共同打造生活實驗室

新加坡理工大學(SIT)與新捷運(SMRT)的合作,標誌著一個創新里程碑的開始。隨著SIT即將在今年9月遷入榜鵝數碼區,這項合作將利用榜鵝海岸站的空間,創建一個生活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不僅是展示SIT與SMRT以及其他企業合作開發的數字創新方案的場所,也是MINNOVA交通創新中心項目的一部分。榜鵝海岸站,作為地鐵東北線延長線的一部分,預計將在今年開放。
SIT校長蔡其昌教授在致辭中提到,學校與SMRT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將使榜鵝海岸站成為學生和教職員進行學習和研究的平台,推動公共運輸領域的創新。地鐵站的公共空間也將被用來舉辦各種活動,展示學生的才藝和創作。
SMRT計劃將榜鵝海岸站打造成一個「數字村」,與榜鵝數碼園區的教育機構和企業共同舉辦活動,推動科技創新。
SIT目前擁有超過18,000名校友,其全日制課程的招生人數從2014年的每屆1800人增加到現在的3300多人,使其成為僅次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第三大招生大學。
出席晚宴的其他嘉賓包括教育部長陳振聲,以及曾任教育部長的衛生部長王乙康和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他們見證了SIT這一重要時刻,這次合作不僅展示了SIT在教育和技術創新方面的領導地位,也預示著新加坡在數字科技領域邁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新工大的成功故事,是新加坡教育投資策略的一個縮影,它證明了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投資,需要持續的努力和耕耘。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能夠為國家的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