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能力建立一個堅實的集體意識,而不是從個體出發;同時鼓勵人們展現和分享多元觀點,並且建構共同願景。這為新加坡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空間,也是本國持續成功的關鍵。未來,新加坡移民政策將儘可能維持現有種族比例,緩和可能面對的文化稀釋,政府也將儘早協助潛在新移民融入社會。

圖源:FACEBOOK
保留多元空間建立集體意識
近日,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在新加坡透視論壇參與對話環節時指出,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元種族的社會結構常常受到讚譽,但地緣政治變化、本土主義抬頭、本地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科技引發的迴音室效應等國內外因素,正在形成新的分裂勢力,這些勢力可能以新的方式分化本國社會。
至於新加坡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唐振輝強調,必須保留和維護建國60年以來行之有效的做法,當中包括通過本國的結構、生活方式、政策、體制和法律。新加坡絕對不能在改變的過程中,不分好壞糟華齊扔。

圖源:FACEBOOK
唐振輝在這場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主辦的論壇上,闡述新加坡維持社會凝聚力的方針時指出,新加坡必須為多元文化茁壯發展創造空間,同時也要建立起「我們優先」的堅實集體意識。
2017年,時任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開幕式上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融合,而不是同化。新加坡任何種族或文化都不會被迫向其他文化或身份趨同,更不用說向大多數人趨同。唐振輝引述這番言論,說明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建構集體意識的同時,也給予人們空間保留各自的信仰和文化。
他以「羅惹」形容本地社會,把所有人彙集起來,形成一個特殊的身份。就像羅惹一樣,個別材料味道口感都不同,但由一個特製醬料把材料摻雜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時,比個體的總和更加強大。
唐振輝呼籲舉國持續努力打造社會凝聚力,由政府推動、組織和召集,但也必須有不同種族社群和信仰的領導人參與。這必須由社會各階層集體領導,單靠政府無法實現。
這意味著新加坡必須強化共同的價值觀和原則,包括致力於維護多元文化,以及確保種族與宗教和諧,對於多元文化的定義也必須隨時代變遷作出調整。
種族融合政策有助於減少文化稀釋
在提到新加坡移民政策時,唐振輝指出,新加坡移民政策儘可能維持現有種族比例,緩和可能面對的文化稀釋,政府也同時提早協助潛在新移民融入社會,以彌合差異。此外,更深一層的問題是,新移民可能對於某些節日和課題等擁有不同的視角,做法或許使本地人感到不適,導致問題更尖銳。
他認為,雖然不能完全預防這種情況,但可通過人民協會,以及與僱主一起開展的項目等,更早幫助新移民融入社區;新加坡人則應該明白這是新移民適應的過程,雙方的態度和思維方式都得轉變。
對話會上也有與會者提問,隨著本地社會和種族情況改變,是否有必要重新審視現有政策,包括「華族、馬來族、印族及其他」的種族劃分法。如今幾大種族是否依然代表新加坡人引起許多爭論,例如「其他」種族的含義,以及混血兒應該如何歸類。

圖源:檔案圖庫
對此,新加坡必須重新審視這是否與時並進,但現階段,沒有更好的辦法達到實現社會融合的結果,只能通過幾大種族劃分法和種族融合政策協助我們實現。
唐振輝表示,新加坡不像歐美等國社會分裂,出現某些種族的聚居地和令人感到不自在的鄰里,正是因為實施了種族融合政策,確保各種族多元地分布在不同住宅區。
另外,傳染病專家淡馬亞教授提問到,若這項政策對種族融合如此重要,政府是否會在優質洋房和公寓等私人住宅落實;若不這樣做,是否會加劇公眾以為富人和其他人遵循的是兩套規則的看法。
唐振輝坦言,種族融合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國約85%的人口居住在組屋,同時組屋補貼也具引導作用,使政府從某種意義上更容易管控。這在私人住宅較難實現,但不能因此就說用在富人和其他人身上的法律有所不同。私人住宅也不是都能作為收入的替代指標。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吳佩松表示,新加坡多元社會正面對「超級多樣性」,也就是把多種來源的少數移民族群融入到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他呼籲以包容為行為準則,即使找不到共同點,也要貫徹多元文化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