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生態保育人士將 釣起的石斑魚,送給 有需要的貧困家庭。 (取自面簿)
本地海洋生態保育人士指樟宜海域日前出現疑似被放生的上千隻石斑魚,擔心自然生態失衡,有保育團體釣起159條石斑魚送給有需要家庭,引發熱議。
廣品法師指出,放生方法不對等同於殺生,而將魚釣上來送人吃也不是最好的做法。
昨天(8月27日),本地一名海洋生態保育人士及專業垂釣者何榮寶(45歲)在面簿上傳了一則貼文指,不少信徒會到靠近烏敏島的樟宜海域,放生一種雜合體(hybrid)的石斑魚。
他說:「雜合體(hybrid)石斑魚相較土生魚種,如金目顱,更有侵略性,若將它們放生本地海域與土生魚類共存,或造成土生魚類難以覓食,自然生態嚴重失衡。」
他稱,本地信徒放生的習俗存在許久,不過這一次放生的數額,多達上千條石斑魚。
廣品法師:放生方法不對 等同殺生
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釋廣品法師受詢時表示,放生的概念本身是沒錯的,但將更有侵略性的雜合體石斑魚放入海里,若它攻擊其他魚類,並吃掉了海里的小魚,影響自然生態系統,那就等同於殺生。
「佛教中的不殺生是積極性的,也強調『護生』,也就是保護環境,若將魚兒買來放生到海里,等同於造成雙倍的殺害。」
何榮寶告訴本報,相信信徒是在周三進行放生活動,為防止這些石斑魚繼續破壞自然生態,有保育團體在上周五用蝦子為餌,釣起159條石斑魚。
「這些魚過戶被送到淡濱尼第441座組屋的公共冰箱,送給有需要的貧苦家庭。」
廣品法師說,魚兒本身有生命,將魚釣上來吃並非最好的做法,但從人道主義出發,拿這些魚兒救濟貧窮家庭也還是達到『護生』,也是佛教所認同的。
廣品法師表示,將具攻擊性的魚類放在海中,等同於將毒蛇放到草叢裡,危害其他生物。
他說,慈悲要有智慧,隋唐時期在池塘放生魚類,讓其在池中「終老」有安老的寓意。
「放生旨在護生,得確保生物自由自在地活下去,其實將這些魚兒放生到池塘里,不讓其攻擊其他魚類,讓其由自己的造化生存是更好的做法。」
完整報道,請翻閱2018年8月27日的《新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