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場候機廳里,高大的立體綠化牆,城市街道兩旁高低錯落的樹木花草,就連樓頂也種滿了綠植……在新加坡,視線所及均綠意盎然,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植物園。

其實半個多世紀前,這裡雜草叢生、沼澤遍布,環境十分惡劣。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用科學精細的規劃,逐步將新加坡打造成了一座「花園中的城市」。

世界銀行2014年數據顯示,新加坡國土面積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36人,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新加坡有340多個公園,居民區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公園,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5%,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

取得這樣的「綠化成績」,絕非一日之功,而是經過了4個階段、50多年的精心設計和規劃。
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花園城市」的概念。建國之初,新加坡在大規模興建路橋、建築的同時,意識到城市擴張會導致自然生態退化,於是積極調整,在經濟建設的同時展開城市「綠化運動」。
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80年代,新加坡引入了種類多樣、色彩豐富的植物,政府主動規劃開發各類公園。1970年,新加坡成立「花園城市行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政府各相關部門規劃執行、市區重建和工業開發中的綠化行動,標誌著「花園城市」上升至國家戰略。
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開始建設全島公園網絡連道系統,實施「綠色和藍色規劃」,將城市綠道和水流河道相連。
第四階段是從2000年到現在,新加坡正在從「花園城市」向「花園中的城市」過渡,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化和街景美觀,讓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有機融合。

除了美化環境,綠化樹木具有給常年炎熱的新加坡「降溫」的功能,因此這裡的人對綠樹格外重視和喜愛。2015年底,官方開始繪製新加坡3D地圖來管理植物,使花草樹木信息數據化。今年「樹地圖」網站正式上線,全國50多萬棵樹木信息一覽無遺。
打開網站可看到,地圖上用綠色大圓點標註著新加坡每個區域的總體綠量。放大地圖,可看到街道名稱及密密麻麻的綠色小圓點,這代表著樹木的位置分布。點擊圓點會彈出更詳細的信息,包括每棵樹的品種、樹齡、對生態環境的貢獻,以及近期修剪記錄等。想知道身旁的樹是什麼品種或多大年齡,都可以通過這個交互式「樹地圖」查詢。

「樹地圖」不僅承擔著公眾教育功能,也是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對樹木進行全周期維護管理的重要依據。通過地圖,國家公園局能更準確地掌握需要修剪樹木的具體位置,避免樹枝墜落傷人,還能更有效地監督及執行樹木的保養工作,確保它們健康生長。
新加坡國土資源有限,如何在綠化覆蓋率已超80%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綠化,需要多動腦筋。

垂直綠化是一個現實選擇。實現「花園中的城市」目標,只靠地面綠化遠遠不夠,新加坡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廣垂直綠化,希望在空中也建起一座座花園。國家公園局已與市區重建局合作,以稅收折扣等優惠政策,鼓勵開發商、建築商在大廈的垂直面積上種植綠色植物,以美化環境並降低建築內的溫度、減少能耗。據了解,現在新加坡很多開發商都把「毗鄰即將建成的花園」作為房地產項目的宣傳亮點。

可持續綠化值得推廣。「花園中的城市」,根本含義是:可持續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能源損耗,在推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達到生態環境可持續化目標。這種理念在新加坡已經深入到環保的每個細節,比如近些年國家公園局注重在已成材的大樹下種植小樹苗,一來可使市區生態景觀更接近自然,二是出於樹木更新考慮,如果大樹死亡,小樹就能立即補位,讓綠蔭不斷檔。

參與綠化深入人心。新加坡於2005年發起了「錦簇社區」項目,鼓勵企業和民眾參與住宅區、學校和辦公區的花園建設,培養國民對園藝的熱情。在這種氛圍下,不少種植和園藝專業人士成立了興趣小組和互助社交網絡,相互交流經驗。新加坡人受到的教育是愛護環境,不能輕易觸碰花草,近些年開始鼓勵青少年多與自然親近,學習農業和園藝,用自己的雙手打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本文轉自中國綠色時報,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