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4日訊)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得主,選修佛教研究被公眾質疑對國家發展沒有益處,事件引發熱議後,委員會迅速回應力挺該名獎學金得主,指公務員深入了解宗教對制定政策有幫助,新加坡要維護世俗主義不代表須完全避開所有宗教內容。
這起事件因《海峽時報》上周四(18日)一篇報道而引發。
報道講述本屆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得主祖爾哈欽(27歲)在父母離異後,如何與弟妹露宿街頭並與父親一同撿破爛幫補家用的奮鬥故事,但刊登後一些公眾把焦點放在另一件事情上:祖爾哈欽選擇到英國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修讀佛教研究。

本屆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得主祖爾哈欽,選擇到牛津大學修讀佛教研究,引起公眾質疑這對國家發展沒益處。(聯早網/檔案照片)
《海峽時報》收到至少兩則讀者投函,質疑祖爾哈欽選修的學科「不實際」。例如,讀者鄭俊飛指出,獎學金得主選擇的科系不應與宗教掛鉤,他們的學費由納稅人承擔,學科「應與我國經濟與整體發展有關」。
有讀者也認為,新加坡有許多佛教學院提供相關課程,獎學金得主不用特地到學費昂貴的海外「精英大學」修讀。
對此,公共服務委員會秘書處司長黃麗莎指出,獎學金得主到不同國家選修不同學科,能讓公共服務更多元,除了工程與科技,委員會也想招收對人文與社會科學有興趣的人才。
秘書處發言人在回應媒體時指出,公共服務委員會曾支持獎學金得主選修非傳統學科,或到不同的國家升學,如有人到西班牙念大數據、到泰國修讀國際發展學,也有人到英國修讀阿拉伯文與中東學等。
黃麗莎說:「在新加坡,世俗主義不代表要除去所有宗教內容。我們的公共空間也由不同宗教背景的新加坡人共享。」
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李子揚在上周三舉行的獎學金頒獎禮上,同樣強調要讓公共服務人才更多元化。
黃麗莎解釋說,讓獎學金得主修讀不同學科,是希望確保每一個人能帶著不同的視角看事情,更好地解決新加坡面對的複雜難題,對政策制定有所貢獻。(人名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