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調查顯示,新加坡人最擔心自己患上嚴重疾病或發生意外,使得自己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職總英康(NTUC Income)進行的調查顯示,74%的受訪新加坡人對此表示擔憂或非常擔憂。此外,約六成的新加坡人也擔心負擔不起醫療費用,以及沒有足夠的退休金。
除了買保險 – 新加坡人也應注重健康
理財專家認為,要減輕這方面的憂慮,除了購買適當的保險,新加坡人也應該注重身體健康,儘量避免生病住院。
調查也顯示,過半的新加坡人認為,退休後每月若有3000元的收入,可過上舒適的生活,他們的退休收入主要來自保險和儲蓄。專家指出,要達到這個退休收入目標,新加坡人得儘早開始儲蓄理財。
職總英康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間在網上進行這項調查,共收集565人的意見。
職總英康人壽與健康保險總經理楊承沾說,新加坡人最擔心自己患上嚴重疾病或發生事故,從而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個結果並不意外,而購買合適的保險可應對這個風險。

Photo:聯合早報
基本人壽保險投保額度 – 應是年收入至少10倍
他建議新加坡人趁年輕身體狀況良好時投保,一般上,基本人壽保險的投保額度應該是年收入的至少10倍。
財務規劃公司Providend總裁陳顯耀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新加坡人最擔心這點的原因包括失去收入來源以及昂貴的醫療開支。
他指出,若要減少殘障和重大疾病導致失去收入來源所造成的影響,新加坡人可購買覆蓋殘障情況的收入保險以及重大疾病保險。
醫療開支方面,陳顯耀說,如果新加坡人能滿足於B2或C級病房,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便能應付醫院帳單;但如果要住更高級別的病房或到私人醫院就醫,就要購買私人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簡稱IP)。此外,重大疾病險可應付其他治療開支。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陳永裕提醒,支付很高的保費並不一定意味著保險就足夠了,新加坡人可能購買了昂貴的保險產品,或投保時期太久,有時可能重複投保。
調查也顯示,超過六成的新加坡人擔心會負擔不起醫療費用。陳顯耀認為,隨著我國進一步老齡化,有這樣的擔憂是自然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新加坡人的健康狀況可能還欠佳,例如每三人中有一人有患上糖尿病的終身風險,每四五人中便有一人到75歲時可能患上癌症。
「我認為,新加坡人應該更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這不僅僅事關如何支付醫療費用,更好的辦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醫療成本上漲。」
楊承沾也認為,新加坡人在尋求醫療保健時應該更有責任感。由於新加坡人過度治療以及醫療費用攀升,包括保費在內的醫療成本對於許多人來說變得難以維持。除了保持健康外,病人諮詢醫生後,應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法,而不是過度治療。
調查顯示,過半的新加坡人認為,退休後每月若有3000元的收入,可過上舒適的生活,他們的退休收入主要來自保險和儲蓄。專家指出,要達到這個退休收入目標,新加坡人就得儘早開始儲蓄理財。
六成新加坡人 – 擔心退休金不足

六成的新加坡人擔心退休金不足。楊承沾說,根據英康之前的一項調查,25歲至35歲的新加坡人中,大多數願意為退休每月存款,但往往因為中短期的財務要求如房屋貸款而受阻,他們也不清楚何時要儲蓄以及要儲蓄多少。
退休規劃一大原則 –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早
他說,退休規劃的一大原則是,無論何時開始都不嫌早。事實上,無法過上舒適退休生活的一大原因是太晚開始儲蓄。
此外,新加坡人規劃退休時,應該了解退休生活和30歲時的生活會非常不同,對退休後的生活方式要抱有現實的預期。預期過高可能會使得新加坡人覺得退休目標遙不可及,最終放棄規劃。
職總英康行銷部執行長鄒永才說,隨著人們承擔更多責任和面對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擔憂也會隨之增加,不過若能妥善規劃財務,人們能夠減少憂慮。
職總英康的調查顯示,57%受訪新加坡人認為,每月退休收入超過3000元便可過上較為舒適的生活。不過財務顧問指出,是否能夠達到這個收入是另一個問題。
個人理財顧問公司星融(SingCapital)執行總裁謝詔全舉例,假設20年後退休,壽命是88歲,每年的通貨膨脹率是2%,目前的3000元相當於20年後的4474元。

假設年回報率是4%,這意味著65歲退休時需要99萬4894元的退休金才行。從45歲開始儲蓄,若每年投資回報率是1.5%,每月要儲蓄3553元。
謝詔全說:「許多人花更多的時間規劃旅行,而不是財務,當我們算出這個數字時他們非常驚訝。」
這份調查顯示,新加坡人的首要退休收入來源是保險和儲蓄,分別有38%和35%的受訪者選了這兩項,其次是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CPF Life),股票、債券、單位信託和掛牌基金所占比重非常低。
楊承沾指出,根據自己的需求儲蓄充足併購買足夠保險後,剩餘的資金可用來投資賺取更高的回報,越早開始就可以充分利用復合增長讓錢生錢,並抵消通脹侵蝕儲蓄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