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刀,而是有愛。
木刻版畫大師林木化
逝世十周年紀念藝術特展

新加坡畫先驅畫家家林木化於2008年2月逝世,今年正好是他逝世的10周年。林木化擅長木刻版畫,憑著一把刻刀一支畫筆,以多才多藝的創意在藝術界結出累累的果實,作品更享譽新馬及海外。

本地畫廊ARTROOM@HOMES65聯手他的家人,特別為他的作品籌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紀念展,讓久違了的木刻版畫和濃濃的南洋風土民情,再一次走進歲月走進我們的記憶。
林木化1936年在新加坡出生。1953年就讀新加坡南洋美專。

在南洋美專的第二年,他就開始自己摸索,觀察四周的人物、景物,選擇當時沒有人要畫的題材來成為自學版畫畫作的主題。
自稱「傻瓜」的他表示,最初是因為看見別人在起稿、刻畫,覺得很有趣,所以就想學習。沒想到這一摸索,就此開啟了一代版畫的大師的藝術之路。
林木化生前就表示,當代的年輕人追求快速的績效,很少人願意學習需要時間及耐心的版畫,因此這門藝術似乎漸在沒落。
他說過,學習版畫不但本身要興趣,還要掌握基本的作畫基礎及技巧,再結合敏銳的觀察力力。現在年輕一代的,做事求速,已經很少人願意學版畫。
一幅木刻版畫從最初的起稿到完成木刻作品,不但需要精細的手藝,而且刻的時候還必須反刻,再拓印在紙上,才是我們在畫展中所見的作品,通常需一個月。
就是這樣的努力和契而不舍,憑著天賦及後期的努力,林木化漸漸的在藝壇種下種子,也收穫了創作的豐盛的果實。
除了木刻版畫,他還涉獵油畫﹑水彩畫﹑中國水墨畫等,作品無數,曾被多國收藏家收藏,包括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及聯合國女部長。

無論是木刻版畫還是其他創作媒介,林木化的作品多以人物及景色為題,寫實為主,他的畫作集《木刻木化選》和《 走出創意:林木化》,曾收錄了多年來的作品。他用手代口,用視覺取代聽覺,以版畫敘述述著他從一路走來的故事,用一幅幅的畫作來為自己寫日記,不僅記述了充滿生活的熱愛,也記述著新馬半個世紀的發展與變化。

林木化熱愛中國文化,但卻有著西方瀟灑思想的老頑童!
曾經陪伴父親到各國辦過展的長女林春,回憶起在2005年與父親在美國加州密爾勃雷市辦藝術辦聯展的經歷;
林春在英國學畫、也在美國當設計師兼美術教師。她說,父親除了熱愛畫畫畫,還喜歡旅行、寫詩、閱讀。
閱讀
書籍內容不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任何有關中國文化的東西他都很喜歡:「爸爸很常接觸,也很喜歡中國化的東西,但思想上卻有著西方人的瀟灑。」
他其實是個老頑童,也是個老天真,天塌下來,他真可以當被蓋呢!
她說,父親的作可以很中國化,也可以很洋派,他甚至還曾經展出空白的畫作。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哲學。
林木化曾在某次畫展上大膽展出空白畫作,只在右下方簽名。這幅怪畫吸引不少人駐足觀賞,有人說他是開參觀者的玩笑,也有人覺得他太過荒唐。然而,他那幅作品原意是要挑起觀者自己的靈感,任由他們想像,用心靈來感受。
「他不擅長說太多的東西,他以畫來表達所要傳遞的思想,他常說』我畫畫,不講話』。不過,當他他講起話來就很難停下,什麼都可以成為談話的題材,所以很多人喜歡找他聊天。」
林木化有要求卻不強求
很多人都人為藝術家必有怪癖,但在女兒的眼裡,卻是再正常不過的父親。他對兒女有一定的要求,卻不強求,鼓勵他們畫畫卻讓他們自由創意發揮。
「爸爸很鼓勵也支持我們作畫,甚至是我們的兒子(他的孫子)。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對我們的要求也比對他的學生要來得高。但他從不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選擇,他只會給我們意見,然後要我們要自由選擇,」回憶起創意天馬行空的父親,林春到現在都覺得這他們父親留給她們一家人最大的財富。
她也說,林木化對自己作品的要求很高,也很執著。
從每一次展出的作品中,大家也不難發現,他畫作中粗中帶細,尤其是後期的作品,越來越精細複雜。

「他忠於他所畫的東西,他不畫他所不知道的事物。他的作品都是很生活化,那些都是他觀察很久才作畫的,每一幅都有很多的隱喻,記錄他的所見所聞。」身為名畫家的女兒,林春坦言,她比別人幸運,也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

絕版:林木化逝世10周年藝術紀念展
Out of Print: A Recollection of Lim Mu Hue’s Art.
特別向已故本地藝術大師致敬的回顧特展,呈獻林木化先生擅長的木刻版畫,油畫,水彩,水墨畫等多種不同素材的作品近50幅。作品特色紛呈的展現了藝術家多才多藝的一生,也讓參觀者有機會體驗六七十年代本地獨具特色的風土民情。現場也難得展示林木化生前的素描冊頁,紀錄手稿及日計,堪稱是近年本地藝壇最具分量的展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