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不僅是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經歷了不少變化,回公司上班變成了居家辦公,上網課也成為了一種新常態。
不僅如此,我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一些改變。
小夥伴們回憶一下,是不是這兩年外賣叫得更多了?

圖源:CNA
需求的增加,讓這個行業迎來了一波爆發性的增長,也讓更多人投身到這個行業中。
在新加坡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有60%的外賣送餐員,是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開始工作的。

來源:海峽時報
很多人選擇成為外賣送餐員,是因為工作時間靈活,也有人,是因為收入不菲。
一名新加坡外賣員,全月無休,制定出了一個他認為的,最大化收入的方式,每月收入超過8000新幣!

圖源:海峽時報
新加坡送餐員月入8500新幣 網友熱議!
在本地論壇Hardwarezone上,一名用戶曬出了一名外賣小哥手寫記錄下的收入。
可以看出,記錄的日期正是今年3月,可以說相當有說服力了。

圖源:Hardwarezone@Soccer Ball
在整整一個月,31天的時間裡,這名外賣小哥一天都沒有休息,每天都辛勤勞動,最終賺了8511.64新幣!
最多的一天,他的收入超過400新幣!而最少的一天,也有近70新幣的進帳。
難怪這名上傳者說「還在給送餐員小費?他可能比你有錢」了......

示意圖,圖源:Todayonline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名外賣小哥在周末的收入,會比在工作日時高出不少。
估計是大家休息日裡懶得開伙做飯的緣故吧......
不僅是整月無休,這位外賣小哥還非常勤奮地在新加坡三大外賣平台Grabfood、Foodpanda以及Deliveroo,都註冊了帳號送餐。
可以想像得到,他的工作日常基本就是在不斷接單-不斷送餐中度過。

圖源:海峽時報
不知道是因為Foodpanda提成更高,還是由於派單更多,基本上每一天,這名外賣小哥在Foodpanda賺的錢,都比其他兩個平台高出不少。
當然,也有人表示,這是因為三大平台運行模式的不同導致的。Foodpanda會要求送餐員提前預定輪班,並按照預定好的時間「登記執勤」。
而另外兩大平台則不需要,送餐員即使是偶爾打開應用程式,接完一單就可以立即選擇暫停。
因此,有人猜測這名外賣小哥,主要是通過Foodpanda平台接單跑單,用其他兩個平台作為輔助。

示意圖,圖源:mothership
甚至還有不少同行,猜出了這位小哥送餐時的交通工具。
他們一致認為,想要一天賺超過400新幣,那肯定是不可能通過步行或是騎自行車完成,時間耗費太久,不可能接到這麼多單,對身體的損害也大。
而駕駛汽車的成本相對較高,對於這種專職的外賣送餐員來說不太划算。
因此,這名送餐員大機率是騎著摩托車這種能在全島範圍內送餐,還可以接領並堆疊多個訂單,並按時送給顧客的交通工具。

示意圖,圖源:海峽時報
更有好事者,算出送餐員這一個月的送餐成本大概要多少。
經過縝密的計算,並引入了諸如「浮動油價」、「送餐員接單經驗法」等作為考量,猜測出他在3月的成本,大概在400新幣左右。
這樣的話,扣掉他的成本,他一個月凈賺了8100新幣!
去年新加坡的月薪中位數,也不過4638新幣,還是包括僱主繳交的CPF公積金在內......

不過,要賺這麼多錢,肯定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根據行業內人士的預估,即使是充分利用這些軟體和交通工具的優勢,一名送餐員一小時最多也就能賺30新幣左右。
以他在3月12日,賺了443.79新幣為例,這一天,他的工作時間基本在15小時左右。
也就是說,除了休息和吃飯,其餘時間基本都在送餐路上!

示意圖,圖源:彭博社
當然,這份工作雖然賺得確實多。但根據網友的計算,工作強度也確實大。
再加上送餐員沒有公積金,也沒有固定休假,其實也就是用身體作為本錢,努力拚搏吧。
不少網友,表示這樣工作也確實辛苦,一有不慎未來生活可能沒有保障,因此呼籲業者引入強制外賣送餐員繳交公積金的計劃。

也有不少人認為這種工作強度不具備可持續性,可能最多兩個月就會過勞。

不管怎麼說,這名外賣小哥,只是新加坡其中一位,為了生活奮鬥的芸芸眾生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