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因應冠病疫情推出的財政措施與貨幣政策,助我國去年的居民失業率減半。若沒有政策支持,去年失業率可高達7.5%,比3.5%的實際失業率高出4個百分點。
2022財年預算案昨天(2月18日)下午公布。財政部昨天發表應對冠病疫情主要預算案措施影響評估報告,評估過去兩年的抗疫援助措施如何減輕冠病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以及幫助防止潛在的長期經濟創傷。
報告指出,若沒有政策支持,我國2020年經濟萎縮會高達10.7%,實際萎縮是4.1%;去年經濟增幅達7.6%,若沒有政策支持則只有6.8%。
政策也把前年和去年的居民失業率,分別從6.1%和7.5%,壓低至4.1%和3.5%。
報告說:「這些措施幫助商家繼續運作,保住本地員工的工作,協助更多家庭和個人渡過危機。」
財政部去年2月推出中期評估報告,在收集更多數據後進行深入分析。最新報告發現,預算案政策在於防止我國經濟出現長期創傷和人力資本的損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的預測,我國今年正走在縮小產出缺口的正軌上,與發達經濟體接近。產出缺口衡量某一時間點的國內生產總值與疫情前的預期產值之間的差距,反映疫情對經濟衝擊。
新興市場由於政府支持較低,疫苗接種慢,因此產值恢復更慢。
數據顯示,與許多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非金融企業領域的債務水平上升幅度相對緩和,2019年第四季至去年第二季的企業債務,以美元計算的市場價值增加9.7%,低於G20經濟體的14.7%。
同時,本地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維持在較低水平,於前年第三季攀升到2.71%後回落,截至去年第二季為2.26%。
對此,財政部表示,這是因為面向商家的冠病援助計劃中,好幾個是直接協助企業的現金流,降低了融資需求。多項援助計劃也傾向財務緩衝不足的小型企業。
政府分別在前年及去年分發了267億元和109億元津貼,顯著高於2019年的21億元。微小和中型企業獲得津貼的占比,從2019年的47%,增加到去年的65%。
危機期間,失業率往往維持在高水平,由於更難找到工作,一些沮喪的求職者因此離開勞動隊伍。報告指出,新加坡到目前為止避免了這個情況。2019年至去年,本地居民就業率增長兩個百分點,居民勞動力參與率從68%攀升到70.5%。相較下,多個發達經濟體同期的就業率下滑,如韓國(跌0.3個百分點)、英國(跌1.3個百分點)、美國(跌2.6個百分點)等。
本地家庭人均獲2200元
部分原因是僱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簡稱JSS)、招聘獎勵計劃(Jobs Growth Incentive,簡稱JGI)等人力計劃幫助員工保住工作或尋找新機會。其中JSS於前年3月至12月幫助保住16萬5000份工作。
預算案政策也為家庭和個人提供了廣範圍支持,本地家庭人均從前年的計劃中獲得了2200元,低收入家庭則人均獲得約3000元。這使得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從2019年和2020年的0.452,降至去年的0.444。
若將補貼措施和稅務減免納入考量,我國去年的基尼係數是0.386,略高於2020年的0.375,仍是2000年來第二低。
前年,政府史無前例地推出五個預算案應對冠病疫情帶來的衝擊,包括動用520億元國家儲備;去年為了幫助國人適應「與冠病共存」和應對德爾塔變種毒株的衝擊,推出三個預算案來扶持受疫情嚴重打擊的領域,以及為接下來的經濟重組和轉型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