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化、降雨量上升的威脅,樟宜機場集團未雨綢繆,陸續擴大溝渠,確保有能力應付百年一遇的降雨量,同時升高機場的林蔭道部分路段的路拱,以降低淹水風險。
樟宜機場集團主席陳義輔及總裁李紹賢於周五(8日)公布的2021/2022財年可持續報告中透露,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該集團深入評估環境因素,如氣溫上升及更高的降雨量等的影響,繪製直至2050年的風險圖,也正探索解決方案。
根據《聯合早報》報導,樟宜機場集團從去年開始,陸續在11個淹水據點,安裝24小時監控溝渠水位的感應器及電眼,同時開發三色溝渠網絡預警地圖,更好規劃及觀察溝渠的情況,及時採取防洪行動。

樟宜機場集團準備迎接更多乘客之際,將繼續努力把碳排放量限制在2018年的水平,直到2030年,並在2050年,希望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 (圖取自《聯合早報》)
報告中提到,該集團也提升基礎設施,減緩降雨量上升的影響,包括升高沿著機場林蔭道的第二和第三搭客大廈地下車道前後的路拱,減低過多雨水進入和積在低於平面的路段。
集團也將擴大收集來自上述地下車道地面徑流的水箱,確保水箱有能力應付至少六小時的雨量,以達到公用事業局最新的要求。
其他措施尚有陸續擴大溝渠,確保能應付百年一遇的降雨量、在排水相關的水泵系統建立足夠的冗餘,應對器材失靈情況,以及更頻密地掃除落葉和垃圾,防止溝渠堵塞。
空調耗電量龐大
樟宜機場搭客大廈內,空調耗電量最大。
陳義輔和李紹賢重申,集團致力於降低碳排放和更好地善用資源。
「集團下來準備迎接更多乘客之際,將繼續努力將碳排放量限制在2018年的水平,直到2030年。到了2050年,希望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
根據報告,樟宜機場搭客大廈耗電量最大的是空調,隨著第一和第二搭客大廈的冷氣設備適時更換,集團決定採用最新的節能科技。
第一搭客大廈的中央冷水機組經改造後,每年能節省超過1100萬公升的稅,以及超過7千兆瓦時(GWh)的能源,相當於近1500個四房式組屋單位一年的用電量。
集團藉助第一搭客大廈的經驗,更大規模地改造第二搭客大廈的中央冷水機組、空調箱和空調系統,預計每年可節省超過12千兆瓦時的能源,相等於近2500個四房式組屋單位一年的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