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樟宜機場。(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新加坡不乏地標性建築項目:星耀樟宜、濱海灣金沙、濱海灣花園等等,不一而足。
1981年啟用的樟宜機場當然也在其列,但興建樟宜機場的難度,恐怕要比以上任何項目高得多。
像樟宜機場這種規模的機場,當時一般要十年才能竣工,但新加坡只有六年的時間,否則峇耶利巴機場就會達到飽和點。
更妙的是,在建設這等規模的機場這方面,新加坡當時一點經驗都沒有!
回望著歷史的我們,自然知道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最終順利完成了,但這個燙手山芋,最終是哪個「傻子」接下?
「最多不就是被政府開除」

時任交通部常任秘書的沈基文。(海峽時報)
新加坡政府當年就把這個任務交給時任交通部常任秘書的沈基文。
當時,沈基文已在公共服務任職了20年,也擔任過財政部和國家發展部常任秘書,但還是一名航空業素人。
沈基文在1999年接受《海峽時報》專訪,透露了他當時的心態:
「我的結論是,就算這個項目不成功,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被政府開除。幸好,整個項目還算成功。」
巨細靡遺 任何細節都不放過
新加坡當時缺乏興建機場的經驗,下一步自然就是到國外取經。

倫敦希思羅機場是當年交通部考察團所考察的機場之一。(網際網路)
交通部派出兩個團隊,到世界各地的機場考察,包括位於倫敦希思羅、法蘭克福和阿姆斯特丹的歐洲頂尖機場。
民航局前副局長何明發當時也是考察團的一員,他在民航局2006年出版的紀念刊物From Ground Up(暫譯為《拔地而起》)里回憶道,沈基文給他們的其中一項指示就是:
「問問自己,有什麼是我們應該效仿的,但同時注意什麼是我們不應該做的!」
沈基文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特點,讓樟宜機場集團前主席廖文良記憶深刻。當時還只是一名年輕工程師的廖文良回憶道:
「(沈基文)雖然貴為常任秘書,卻從平凡人的角度審視樟宜機場項目。他問了非常多問題,實實在在地考驗了我們。不管我們做了多麼充分的準備,還是無法回答他的所有問題。」
沈基文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非但沒有氣走下屬,反而讓他們受到啟發,激起了他們的忠誠。
借鑑個人經驗 執意「寵壞」旅客
沈基文個人的旅遊經驗,也成了他執意「寵壞」遊客的動力。
他曾經滯留在本區域一座機場,因為沒有零錢而無法打一通重要電話。
在異國機場,不懂得操作當地電話系統的痛苦讓他印象深刻,於是他和相關機構商討後,成功地在樟宜機場為過境旅客提供免費電話。

2008年,樟宜機場延續為旅客提供便利的精神,成為世界最先為旅客提供廉價網際網路國際電話設施的機場之一。(聯合早報)
此外,樟宜機場的登機橋全都換成有冷氣設備的款式,德士等候站也移到機場室內。
沈基文更以「12分鐘定律」聞名。在這個定律下,從飛機上卸下的第一件行李,必須在飛機降落後的12分鐘內送到輸送帶,以便乘客領取。
這一系列安排,意味著長途勞頓的旅客,從降陸到躺在酒店客房床上那一刻,全程都不必離開舒適的冷氣環境。

廁所也是沈基文所關注的環節。(聯合晚報)
就連廁所這個環節也沒逃過沈基文的目光,民航局前局長黃文亮就透露了沈基文有多麼在意細節:
「(沈基文)著眼大局,但也可以迅速找出重要的細節。無論是廁盆的高度,還是行李手推車把手的質感,他都堅持做到盡善盡美。」
跳出一般公務員思維 為樟宜機場爭取設備

1980年代的樟宜機場搭客大廈。(海峽時報)
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領袖縱使有錢,也不敢亂花,以免遭人民指責浪費公帑。 但何明髮指出,身為公務員的沈基文仍甘願冒著這個險,「把樟宜機場裝飾得跟酒店一般豪華。」
為了做到這點,沈基文展現了他精打細算的一面。他以免費廣告作為談判籌碼,為樟宜機場爭取到免費的大型電視熒幕,讓旅客在轉機時有另一種消遣娛樂方式。
「沒想到這個任務這麼龐大、複雜!」

樟宜機場正式開幕當天,航班資料電腦系統竟然也第一次故障。(海峽時報)
到了樟宜機場正式開幕當天,墨菲定律——凡事只要可能出錯,就一定出錯——應驗了。
儘管樟宜機場上上下下都在為這一天準備,機場的航班資料電腦系統竟然第一次發生故障。
沈基文親自上陣,在他的監督下,工作人員利用黑板、粉筆和對講機等「低科技」設備,更新航班資料。
沈基文也打了一通緊急電話給美國駐新加坡大使,要求他請電腦系統的美國供應商解決問題。
套沈基文的一句話,雖然當天」有點瑕疵「,樟宜機場還是順利開幕了。
沈基文在1999年回顧整個過程時說:
「我很幸運,能接下興建樟宜機場的任務。但我沒想到這個項目規模如此龐大、如此複雜。」
最終,樟宜機場就成了沈基文過人辦事能力的代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