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和炎症性腸病症狀相似,但兩者的病況全然不同。前者屬於良性疾病,不會導致嚴重後果,後者則是一種炎症狀態,可能導致腸道潰瘍、出血和腸梗阻等。受訪醫生釐清這兩種常被誤解的消化系統疾病。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往往有潛在的焦慮或高壓力水平,這會加劇腹部不適。(截自圖庫iStock)
22歲的大學生陳怡然最近經常腹痛瀉肚子,一天可達10次。她覺得這跟大學考試所承受的沉重壓力有關,導致飲食無規律,而且認為自己可能患上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然而,她心裡也不太確定這是否也跟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簡稱IBD)有關,因為這兩種消化系統疾病總是被人誤解。
新加坡樟宜綜合醫院腸胃與肝臟科高級顧問醫生洪思云為讀者解答有關上述兩種疾病的不同之處與治療方案。
2016年,一項針對新加坡社區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20.9%的新加坡人患有腸易激綜合徵,相較1998年和2004年,腸易激綜合徵的患病率分別為2.4%和8.6%,這些年來,病例顯著增多。
腸易激綜合徵主要是由慢性胃腸道症狀組成。腸胃與肝臟科高級顧問醫生洪思雲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10%新加坡人受影響。其診斷是綜合多種症狀作為依據,主要包括腹痛不適或腹脹,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秘、腹瀉或便秘和腹瀉交替發作。
她說:「一旦腸道清理乾淨,腹部症狀就會明顯改善。通常,患者還會有其他症狀,包括尿頻、背痛、睡眠質量差和焦慮。」
炎症性腸病更為嚴重
相較於腸易激綜合徵,炎症性腸病的表現往往是一個更為嚴重的發展過程。後者是胃腸道慢性炎症的總稱,包括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不確定性結腸炎。
儘管炎症性腸病不如腸易激綜合徵那般常見,但是在過去十年里,前者在亞洲已愈加普遍,新加坡估計有20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而潰瘍性結腸炎的患病率估計每10萬人有8.6人,克羅恩病患者每10萬人則有1.3人。對於克羅恩病,腸內壁的慢性炎症可能導致併發症,如腸潰瘍或腸梗阻,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洪思雲醫生說,炎症性腸病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據推測,具遺傳傾向的個體中,其免疫系統會對環境因素做出不當的反應,而導致炎症性腸病的發生。
改變生活方式是治療關鍵
臨床證實,吸菸通常與炎症性腸病有關,患者也可能表現出與腸易激綜合徵相似的症狀。洪醫生說:「然而,除了腸易性綜合徵患者出現的腹痛和排便習慣改變外,炎症性腸病患者還可能出現糞便帶血、食慾減退或持續腹瀉引起的體重下降等症狀。」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往往有潛在的焦慮或高壓力水平,這加劇腹部出現的不適症狀,因此改變生活方式是治療關鍵,這包括:學習應對壓力源,避免造成病發的飲食,如辛辣食物、復合碳水化合物、咖啡因和高脂肪食品。一般上,營養師會建議患者採用「低FODMAP飲食」(Fermenta ble Oligo-, Di-, 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徵。「FODMAP飲食」是指身體吸收不良的碳水化合物,在結腸中發酵,導致腸道氣體的產生,最終造成腹脹和不適。而「低FODMAP飲食」已被證明對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有助益。
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均衡飲食,定期運動鍛鍊和充足的睡眠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促進整體健康。 洪思雲醫生說,由於心理因素可能會加劇腸易激綜合徵的症狀,因此識別壓力因素並學會如何應對是很重要的。在某些情況下,病人可向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尋求幫助。
雖然腸易激綜合徵和炎症性腸病有相似症狀,但是它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況。前者屬於良性疾病,不會導致任何嚴重的健康後果。然而,後者是一種炎症狀態,可能導致腸道潰瘍、出血和腸梗阻等。因此,如果你有持續令人煩惱的症狀,最好諮詢腸胃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如血檢、腹部成像檢測和內窺鏡檢查。炎症性腸病患者在這些檢查中會發現異常現象。
樟宜醫院提供檢測服務
洪醫生說,樟宜綜合醫院專為那些血液檢查和內窺鏡檢查結果正常,但仍有持續腹部症狀的患者提供服務,這包括:
胃排空延遲檢測,以評估可能導致消化的不良症狀;
呼吸檢測,以評估小腸內可能導致腹脹症狀的細菌是否過度生長;
壓力檢測,以評估排便習慣改變。
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需使用藥物來緩解腸易激綜合徵的症狀,例如肌肉鬆弛劑通常用於治療腹部絞痛和腹脹等。一些患者短期內,可能需要服用治療便秘的藥物或止瀉藥。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病人可能需要轉介給精神科醫生,嘗試抗抑鬱藥物的治療。另外,心理醫生的行為療法,對病情也會有所幫助。
文:林弘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