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3歲女娃學潮劇時,台詞全靠拼音死記硬背,如今9歲了,能簡單地和潮州?交談,讓老人家開心不已。
因外婆喜愛看潮州劇,加上媽媽是潮州人,黃詩晴(9歲)從小便接觸潮州劇。
「我3歲開始到南華潮劇社上課,一開始來學的時候就對潮劇的『唱念做打』產生了興趣。」
這一學就是6年。這期間,她風雨不改地出席每個星期六兩個小時的練習,被老師稱作是幾乎「滿勤」的學生。
如今,黃詩晴已經學會《刀馬旦》、《雪花飄飄》、《陳三五娘》等近10部戲曲,大大小小的舞台經歷超過三十場。
《新明日報》報導,籍貫為福建的這位小女生,是跟著老師一句一句地記下拼音,再回家練習,如今她可以和外婆用簡單的潮州話對話。
曾學過芭蕾舞的她,也在兩者之間選擇了潮劇。
「因為潮劇的動作比較多,還有道具、服裝和妝容也都很漂亮。」
目前就讀於菩提小學的黃詩晴還說道,老師和同學們都因著她而認識了潮劇,其中也不乏對潮劇感興趣的。
南華潮劇社社長卓林茂(76歲)說,兒童班如今有約60位兒童,其中大多數送孩子來的年輕父母都並非潮州人,而是看到學習潮劇能塑造孩子的身心品格的特點。
「傳統藝術常帶出好的價值觀,例如好人有好報,壞人就要受懲罰等等。」

黃詩晴自3歲學習潮劇,儘管年輕輕輕卻架勢十足。(受訪者提供)
南華潮劇社社長卓林茂(76歲)說,面對觀眾人數銳減,1963年創立的南華潮劇社十年前曾考慮結束。
「但大家都認為關掉很可惜,所以在邁入第52年時轉型,並得到國家藝術理事會的肯定和資助。當決定要繼續下去就一定要傳承,所以就在2017年開了兒童班。」
社團早期加入的老團員年事已高又出現了斷層,而在新加坡要找到戲曲老師也是挑戰,因此師資得到中國引進。
「因為合約到期了,原本5位老師現在只剩2位,我很快要再去中國一趟,請一些潮劇社再安排老師過來。」

小學員們練基本功的情況。(受訪者提供)
疫情期間線上教課學生無法實體體驗而人數減少,回到實體後仍流失了20%學生。
卓林茂回憶疫情期間的不易,他說:「那時想盡辦法都要在線上教導他們些什麼,否則興趣消退,學生就會離開,但也只能教些唱歌和簡單的基本功。」
卓林茂也透露,疫情的3年間幾乎沒有增加新生,大部分都會想要親自看過或體驗過動作才願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