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新加坡國立大學心臟中心高級顧問醫生陳淮沁教授指出,數據顯示,三分之一的死亡病例是由心臟病和中風引起,而將近一半病患沒有在「黃金三小時」就醫 ,每延誤就醫一小時,死亡率就會相對增加10%。
教授前晚配合新書《臨床心得:心臟病防治新知三集》,參與了城市閱讀節「三十載與冠心病鬥爭之路」講座時,透露上述數據。
他也說道,新加坡每天平均有34人心臟病發作,有40%病患在沒入院前就已逝世。
《新明日報》報導,根據國大醫院調查,只有55%心臟病患者是在3小時內入院求醫,近乎一半是超過「黃金三小時」才接受治療。
陳淮沁說,再灌注療法是心臟病和心梗突發時的最佳療法。 臨床經驗顯示,支架介入術的血管開通率達95%,並能把死亡率減至10%以下,但手術需要及時進行才有效,尤其是在病發的「黃金三小時」。
陳淮沁也在講座上呼籲高風險人群及家屬,病人出現心臟病症狀後應當即撥打「995」呼叫緊急救護車,不要自己開車或是搭乘其他交通工具,這樣可更快得到救治。
「一旦確認是急性心梗,可先遠程通知醫療團隊,在病人入院前就準備就緒,爭分奪秒為病人爭取最佳治療效果。」
陳淮沁自2009年起就倡導以更有效的程序,協助新國醫院縮短「就診到球囊擴張」(doorto balloon)時間,如今國大醫院的「就診到球囊擴張」達42分鐘,比世界 衛生組織建議的90分鐘要迅速許多。
每年3000起病例
新加坡每年有3000起醫院外心臟驟停病例,七成是發生在家裡,少過一半有目擊者施予心肺復甦法(CPR)。
陳淮沁說,正確和及時的CPR能夠恢復病人30%的心臟血流量,短時間內足夠維持心、腦等重要器官的存活。 如果不及時搶救,患者就會因此丟命。 因此,心臟驟停的五分鐘黃金時間內,及時對病人進行CPR和體外除顫器(AED)施救至關重要。
陳淮沁指出,新國數據顯示,該國每年會發生3000起心臟驟停,平均每天就有5至10起。 其中70%心臟驟停發生在家裡,20%則在公共場所。
發生在公共場所的心臟驟停者當中,近90%發生時有目擊者,相較之下在家裡發生的,只有少過一半有目擊者。 因此,心臟驟停發生時,在公共場所獲心肺復甦的幾率大約是在家裡的三倍(60%),生存率更高了20%。
新書售50新元
配合「第二屆城市閱讀節」,陳淮沁周六正式發布新書《臨床心得:心臟病防治新知三集》,收錄過去刊登在聯合早報《樂活·醫生執筆》專欄的文章。
新書每本售賣50元,所得將全數捐給新加坡心臟基金,希望能在鄰里設立更多康復中心,並鼓勵公眾積極預防心臟疾病。
從醫36年以來,陳淮沁積極推動新加坡心臟介入科的發展,同時也努力提升公眾對心臟及相關疾病的認識與預防,並於2023年再次獲頒衛生部國家卓越臨床醫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