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食品局7月8日宣布,經過嚴格的評估,已確定16種昆蟲可以安全食用。從即日起,業者可以在本地進口、製造和出售這些昆蟲食品,預計不,後公眾將能夠購買到這些產品,這一計劃的實施比預期時間晚了大約一年。

圖源:FACEBOOK
原本新加坡食品局計劃在2023年下半年批准昆蟲食品在本地面市的,但後來推遲到了今年上半年,確定面市和監管細節所需的時間比預估的更長。經過兩次延後,食品局才發布文告,即日起允許業者進口、製造和出售有關的昆蟲食品,消費者將會有更多的食品選擇。
這16種可食用昆蟲包括蟋蟀、蠶蛹、蚱蜢等,而那些不在這個清單上的昆蟲食品則需要另外進行評估。新加坡食品局在2022年10月5日至12月4日期間,針對昆蟲食品進行了公共諮詢,探討了如何監管業者在本地飼養或進口可食用昆蟲的問題。
昆蟲食品的監管已被慎重考量
為了確保食品安全,進口或養殖昆蟲以供人或牲畜食用的業者必須滿足食品局的一系列標準。例如,業者需要證明進口的昆蟲是在嚴格的食物安全監管下養殖,而非野生採收,昆蟲的養殖基質也不能含有病原體或有害污染物。

圖源:法新社
進口和出售昆蟲加工食品的業者則必須確保產品可安全食用,並符合新加坡的食品條例。與其他食品一樣,昆蟲食品也需接受食品安全檢測,不達標的產品將禁止銷售,出售預包裝昆蟲食品的業者需要在產品包裝上註明內含的昆蟲成分,以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選擇。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年來一直在推動商業化昆蟲養殖,以供人們食用或作為牲畜飼料,這一舉措引起了廣泛的商業興趣。
據糧農組織統計,可食用的昆蟲種類多達1900多種,這些昆蟲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且養殖所需的土地和水資源以及排放的溫室氣體都比傳統牲口少。
昆蟲食品拓寬了新加坡糧食來源
儘管食用昆蟲在新加坡仍是相對新穎的概念,但在亞洲一些國家,如韓國和泰國,食用昆蟲已經是多年的傳統。食品局在參考了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和泰國等地的做法,並完成全面科學評估後,判定一些已有食用記錄的昆蟲種類可以作為食物。食品局強調,當局非常重視食物安全,並已經制定了完善的框架來確保進口或在本地養殖的昆蟲都可以安全食用。

圖源:ST
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寧教授表示,批准昆蟲食品上架將有助於擴展新加坡的食物來源。他認為,在理想的情況下,食用昆蟲應在本地養殖,以確保供應鏈的韌性,同時便於更好地監管養殖條件與安全。
陳維寧教授也是未來食品安全中心總監。他提到,食品局兩次延後批准昆蟲食品的計劃,可能是為了有更多時間考慮食品安全、潛在的食物過敏問題以及公眾的接受度等因素。
新加坡在2019年定下了「30·30願景」,即力爭在2030年前將本地農業生產力提高到可滿足國人30%的營養需求。雖然食物來源多元化有助於加強新加坡的糧食保障,但昆蟲食品作為新興食物,其數量相對於傳統蛋白質來源仍然較少。昆蟲食品是否能夠幫助新加坡實現「30·30」的糧食供應願景,還取決於其推廣速度和實際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