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人建議新加坡教育部應聘請更多教師,有助於推行小班教學,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然而,教育部長在接受《海峽時報》採訪時卻說,教師素質比班級規模更能決定教育成果,單純增加教師數量無法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
陳振聲反問道:「你能否將教師數量增加一倍,同時仍然保持教學質量?」
由於招募放緩,我國教師人數過去幾年已逐年減少,從2016年的3萬3378人下降到2023年的3萬零396人。教育部尚未公布2024年的數據。
教育部在2004年至2012年加大招聘力度,把教學團隊壯大至約3萬3000人,之後放慢招聘,把重點放在填補離職空缺,並為有需求的科目增加師資。
他表示,師生比例(教師總數與學生人數)已經有所改善,當然部分原因是學生群體規模變小了。
在小學,每位教師所負責的學生數量已從2014年的16.5人減少到2023年的15.2人。
至於中學,師生比例保持穩定,2023年為12.6名學生,與2014年的12.5人相當。
教育部的報告顯示,師生比例在過去三年中略有改善,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水平以及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相當。
陳振聲以美國、中國和新加坡的班級規模為例指出,儘管這三個國家的師生比例大致相當,但班級規模卻相差很大。
他說,中國教師採用「授課式」教學方式,一堂課大約要教70名學生,而美國教師的班級規模則小得多,大概20名學生,新加坡的規模則處於中間水平。
新加坡小學和中學班級平均規模為32至33名學生,但某些科目和課程的實際班級規模可能較小。
陳振聲解釋說:
「美國的班級規模似乎較小,但他們仍然要處理同樣數量的學生。這意味著老師的負擔加倍,這導致教師沒有時間休息和進行自我發展。」
「我們發現中國教師有很多時間用於個人發展……而且你不能說他們的體系沒有取得成果。」
陳振聲指出,教育部每年招聘最多700名教師,多年來一直保持這一水平。
「每個組織,無論你投入多少錢,你只能招募這麼多人,因為人們有很多選擇。」

圖為樂賽小學小四高才生與非高才生一起上音樂課的情況。(海峽時報)
陳振聲表示,新加坡的重點是最大化教師的能力和潛力,其中一種方法是停止以「平均水平」來教學。
他解釋說,為此,實行科目編班(Subject-based Banding),即根據學生在某一科目的能力將班級分為三個小組,讓教師能夠以更有針對性的方式授課,改善他們的教學負擔。
他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也說,教育部接下來會繼續支持教師提升專業能力,並藉助科技來發揮更大的效應,達到更個性化的教學。不論是備課或改卷,善用科技也能減輕教師的負擔。教育部將研究如何減輕教師工作量,但家長的配合也很重要。
簡單來說,當局暫時無法吸引更多教師加入,因此只能「折中」在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科技和科目編班等方法減輕教師負擔,提高教育成果。
教育專家和教師:教師素質與班級規模同等重要

安德遜中學的華文課。(聯合早報)
紅螞蟻採訪了好幾個在職教師和前教師,他們普遍認為教師素質以及班級規模對於教學成果同等重要。
前中學教師蔡舒珃(36歲,資深財務顧問)告訴紅螞蟻,即便實施了科目編班,雖然學生在學習進度上可能相似,但他們的學習方式、性格和特長依然各不相同。
「因此,因材施教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小班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學,讓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並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調整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克服個別的學習困難,激發他們的潛力。」
她也指出,一節課只有60分鐘,即使是最優秀的教師,面對20個學生和30個學生進行教學,教學成果肯定會有所不同。
她以小組討論為例說,若一個班級有30多名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後,教師將無法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言、展示討論結果,並及時給予反饋。
然而在小班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控課堂,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從而讓教學更具互動性和針對性。
她認為,小班教學不僅有利於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她當年辭職不再當教師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發現自己需要應對過多與教學無關的事務,如活動規劃、行政工作,以及在工作時間之外回復學生的非緊急詢問。
這些額外的任務占據了大量時間,導致她剩下的時間非常有限,無法專心於教學,不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她感到力不從心,最終決定離開教學崗位。
不願具名的小學教師(34歲)目前是一名低年級級主任。
她也告訴紅螞蟻,減少班級人數能夠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每個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她認為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和互動。
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能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她認為,班級人數應該減少,但不能因此而讓教師承擔更多班級的教學任務。只有這樣,教師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真正改善。
她補充說:「光是批改作業的負擔就會減少了。」
在社區發展與心理學經驗豐富的教授Hana Alhadad就投函給《海峽時報》表達自己的觀點。她認為教師素質和班級規模必須並重,才能共同促進教育成果的提升,不應該是在兩者之間二選一,或孰輕孰重。
大量研究已經顯示,小班授課對老師和學生都有好處。
對學生來說,小班授課意味著有更多機會提出問題、獲得反饋並參與討論;小班授課也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使他們能夠專注於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這種模式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循環:更好的師生互動、提升的學習效果以及更高的教師滿意度。
她也指出,專業發展、導師指導和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始終是吸引並留住優秀教學人才的關鍵,但這些努力只有在可控的課堂環境中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刊登在2025年1月3日《海峽時報》言論版。)
另一名讀者Chng Poh Hwa也致函給《海峽時報》言論版表達自己的看法,學校的班級規模似乎和他50多年前上學時,並沒有太大變化。
他指出,他了解到許多優秀的教師離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時間不足,無法提供他們認為學生應得的高質量教育。因而,他覺得縮小班級人數有助於留住這些專業人才。

(刊登在2025年1月3日《海峽時報》言論版。)
儘管教育部長陳振聲一再強調教師素質的重要性,並認為單純增加教師數量無法確保質量,但許多教育專家和在職教師依然認為,教師素質和班級規模應當並重,共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
顯然,短時間內當局應該是無法吸引更多教師加入。
目前讓新加坡政府頭疼不已的「新加坡人不愛生孩子」的問題,以及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情況,或許也不完全是負面的。未來的師生比例也許會因此而有所改善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