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資政李顯龍出席種族和諧行動論壇,回答了現場觀眾和主持人的提問。
Prana: 下午好,資政,我是來自軍港中學的Prana。我想問一下,國際學生在政府學校中的支持情況如何?因為他們支付的學費接近2000美元,且他們的父母可能是來自國際國家的移民。
那麼,當新加坡學生獲得獎學金如Edusave獎學金、EAGLES獎時,國際學生又是如何獲得支持,以便能夠繼續在新加坡的政府學校接受教育的呢?謝謝。
觀眾:這與之前討論的移民問題有關。鑒於目前將建築行業的外籍工人融入社會的嘗試經常導致反彈或增加排外情緒,新加坡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來克服這個問題並促進有效的融入?以及,採用了哪些基準或指標來評估減少排外情緒的進展?

李資政:首先,新加坡的學校主要目的是教育我們的本國人口。我們接收一些外國學生,因為他們的父母可能在這裡生活或工作。有時候,家長將孩子送到新加坡學校就讀,是因為他們更喜歡新加坡的教育。
我們會接受這些學生。然而,新加坡的教育費用非常高。比如,對於一個小學生,政府每年大約需要花費10,000新元來提供教育,而學生每月只需支付大約13新元的雜費。
這些費用我們為新加坡公民提供,但對於永久居民(PR)或外國學生,雖然我們也給予支持,但支持的程度不能完全相同,因此學費較高。我們為外國學生提供一些獎學金,希望他們能在這裡繼續學習,並最終為新加坡做出長期貢獻。但也有些人是單獨在這裡學習的,對於他們來說,學費稍高是無法避免的。
關於外籍工人的融入問題,我不認為說融入措施會引發反彈。我認為問題在於,當你說要融入他們時,你想實現什麼目標。你希望他們能夠在這裡生活,能夠與本地人口互動。我們並不是試圖將他們變成新加坡社會的長期成員,因為他們是移民;他們在這裡工作,完成合同後就會離開。
因此,只要他們受到良好對待,安全,工作努力,住房良好,生活設施齊全,並且他們和新加坡人能夠和諧相處,沒有問題,我認為這就是我們可以實現的實際目標。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做到的。
KS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來源
黃循財臉書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