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鬱及焦慮症狀可能給新加坡經濟每年帶來157億新元的損失。(海峽時報示意圖)
作者 李國豪
一項研究發現,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可能會每年給新加坡經濟帶來157億新元的損失。
157億新元是什麼概念?
以下舉三個例子供蟻粉參考:
157億新元,相當於新加坡2021年GDP的2.9%;
新加坡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總值1042億,157億新元相當於我國今年政府開銷總額的15%;
本地最大銀行星展集團(DBS)的2022年凈利為81.9億新元,換句話說,星展集團得花兩年時間才賺得到157億新元。

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帶來相當於本地國內生產總值(GDP)3%的經濟損失。(聯合早報)
157億新元如何算出來?
這組數字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刊登在《BMC精神病學》期刊的一項研究。
研究在去年4月至6月間進行,調查對象為5725名21歲以上新加坡成年人。
研究發現,其中有14.1%的受訪者有抑鬱症狀,15.2%有焦慮症狀。整體而言,共有兩成受訪者至少擁有其中一種症狀。
那些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的受訪者,接著回答他們在醫療和工作方面的相關信息,研究人員再據此量化抑鬱或焦慮症狀帶來的經濟影響。
簡單來說,一個國人若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那他每年平均可能造成3萬4750新元的經濟損失。
這些損失包括:
個人每年的直接醫療費用:1050新元;
個人每年少工作17.7天,意即額外請了17.7天病假,相當於每年4980新元的經濟損失;
個人每年工作生產力下滑40%,相當於2萬8720新元。
以此推算全新加坡可能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的人口,因而得出157億新元這組數字。

抑鬱和焦慮症狀可能導致人們的工作生產力下滑四成。(新明日報)
大部分出現症狀者未尋求醫療幫助
由於新加坡先前並無相關數據可作比較,因此無從得知疫情是否導致抑鬱和焦慮症狀給新加坡經濟帶來更大損失。
但該研究引述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抑鬱症狀在疫情前給美國帶來了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1.6%的經濟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抑鬱或焦慮症狀帶來的經濟損失中,只有60%來自工作生產力下滑,相反的,新加坡卻高達95%。
研究人員分析,這或許是因為美國在心理健康醫療方面支出更高,同時美國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化程度也較低,因此出現相關症狀的人更願意求診。
反之,在新加坡,有多達65%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者從未尋求正式的醫療幫助。
領導這項研究的杜克—國大醫學院教授芬克爾斯坦(Eric Finkelstein)認為,這種情況令人擔憂,因為這些人並未從有效的治療中受益。
該研究強調,新加坡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對本地員工的工作生產力造成顯著影響,這值得進一步警惕。

冠病疫情使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引起各國衛生單位重視。(聯合早報)
研究的另一名聯合作者、心理衛生學院院長馮舜聖副教授則提出一系列可協助民眾從心理疾病康復的建議,包括鼓勵尚未確診心理疾病的人就醫,讓人們更容易參與同伴支持項目,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並消除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偏見。
他也認為,我國應加以訓練全科醫生和綜合醫療保健人員,讓他們能夠診斷及治療心理疾病。
隨著人類社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越來越引起各國重視的「文明病」。
據估計,心理疾病每年至少給全球帶來1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到了2030年甚至可能達到16萬億美元。
冠病疫情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現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疫情直接或間接導致更多人抑鬱或焦慮,患病率分別為28%和26%。
從杜克—國大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的研究發現來看,新加坡也無法倖免於難,面對心理疾病可能對國人健康,乃至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國顯然還得做得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