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科學與美工,女化學師放棄全職工作,成為本地少見的動物標本師,為動物注入「第二次生命」。
動物標本剝製師譚馨韻(Vivian Tham,28歲)出生馬來西亞柔佛,畢業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動物系,專攻皮膚組織科,由於大學期間曾在自然博物館工作時,見到許多閒置一旁的動物樣品,便決定嘗試將它們保留做成動物標本展示品。
自此,她展開了動物標本師之路,開始時只是利用工余時間製作標本,放上網售賣,沒想到逐漸受到關注。

彩色蝴蝶和鳥兒的標本展示品在譚馨韻的作品中最受歡迎,也是她最引以為傲的作品之一。

經美術加工,小羊顱骨也能成為藝術品。
原本來新任職化學師的她,兩個月前毅然放棄實驗室的正職,全心投入動物標本的工作,還在珍珠山台租下店面,不僅在裡面陳列作品,也開辦工作坊,教公眾如何製作簡單的標本。
記者昨天在她的「黑烏鴉動物標本與藝術」(Black Crow Taxidermy & Art)小鋪,和她進行了訪問。
可能是本地目前唯一一位動物標本師的她向記者娓娓道來,動物標本製作需要結合科學和藝術兩者的領域,因此目前世上也沒有專門的課程。
「我的本科也只涉及到動物學的科學部分,但標本製作還涉及美工的手藝部分,包括雕刻、縫合和車工等,所以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少之又少。」
標本的收費也依據體積、修復難度等方面,從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彩色標本
小鋪陳列了各式各樣的標本,除了最受歡迎的蝴蝶與飛禽類的彩色標本,還有包括蟑螂等昆蟲類、老鼠、蝙蝠和小動物骨骸。
「蝴蝶和鳥的標本最容易被大眾接受,尤其是色彩吸引人的。有些人,例如我家人,也是會覺得蝙蝠標本或小羊顱骨有些可怕。」
譚馨韻強調,做成標本的動物到她手上時已失去生命,所有的動物標本來源都是合法且人道的,沒傷害動物,也不涉及瀕臨絕種或受保護動物。
「新加坡和外國不一樣,在這裡打獵是犯法的,所以不會收到將獵物做成標本裝飾的要求。」
她說,標本製作是將這些動物生前的形態保持下來化為永久,她也會將零碎的彩色蝴蝶羽翼或動物毛線等製作成首飾或圖樣等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