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日報資深記者湘茹是我在內蒙古晨報工作時的老同事,她那時擔任內蒙古晨報顧問。我和她共事3個月,算是老熟人吧,日前我倆恢復了微信聯繫,談起她在新加坡照顧孫女時對當地的觀感。

她說,新加坡由於疫情,好多人都失業,比例挺大的,疫情現在又有反覆,來這打工不容易。來打工很麻煩,要先交大概2萬多人民幣的中介費,前幾個月或前半年都是給人家掙中介費,然後才能自己掙錢。而且都是一些比較辛苦的工作,比如廚師,雜貨店跑腿兒,端盤子。
當地沒有資源,關著國門或者世界不流動,對它影響很大。

我兒子現在做一個小網站,不是什麼大手筆,工作也很受影響。他也是過著普通人的日子,但是新加坡的環境,人的素質,要比國內好得多。
還有一個就是讀書可能要比國內要好。它這是雙語教學,主要科目授課,包括數學,孩子們講話,跟老師的交流,全是英語。不過英語的發音不是特別准。
這裡華人多,簡單的交流都可以用華語,但是好多人華文很淺,這兒學華文也學得很淺,跟咱們那兒沒法比。不會華語在這兒湊活,不會英語也湊合,但是很難。
這裡平面媒體乾脆就不行,他們才500多萬人口,聯合早報非常勉強地維持,雜誌,尤其華語的根本就不行,看的人很少,年輕人全是看英文的。
小朋友學著學著就開始覺得喜歡英文,對華文,得使勁擰著學,孩子們都覺得華語太難學。
這裡這麼少的人口,現在能幹啥呀,他們現在好的就是銀行,還有煉油旅遊這些東西。
來源:企鵝號-牧人古今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