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療心力衰竭的新藥物,可減輕病患症狀,減少入院次數,甚至延長壽命。(iStock圖片)
醫生執筆 隨著新加坡社會日漸富裕,以及人口老化,越來越多國人被診斷患上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慢性疾病。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生活壓力大,飲食習慣欠佳,以及菸酒等惡習,都是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
針對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PCI)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CABG)都已成為有效的治療方法。許多患者因而得救並獲得重生的機會。雖然如此,這些病患日後很有可能面對心力衰竭的後遺症。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因心臟肌肉收縮功能及(或)舒張功能障礙,導致心臟排血量不足的綜合徵。病患會因而感覺呼吸困難,特別是當他們採取仰臥睡姿時。病患也會感覺格外疲憊,甚至難以應付日常生活的活動需求。臨床上,醫生能察覺出肺和周圍水腫。
一旦被診斷患上心衰,病患常需留院治療。醫生會先為病患注射利尿劑,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緩解呼吸困難。留院期間,醫生會為病患安排一系列的檢驗,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及超聲波心動圖。
根據超聲波心動圖,心衰病患可根據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簡稱LVEF),分級為射血分數降低型心衰或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有了以上所有資料,醫生便能為病患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近年來,心衰藥物的發展可稱突飛猛進,日新月異。2014年的標誌性研究Paradigm-HF,讓醫療界認識了「沙庫巴曲纈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在研究中,此藥物對於射血分數降低型心衰患者特別有效。比起之前的例常治療,此藥物更能減輕病患症狀,減少入院次數,甚至延長壽命。我國醫院已在多年前引進沙庫巴曲纈沙坦,許多心衰病患服用此藥後,病情得以舒緩。
抗糖尿病藥物可有效治療心衰
近期,我們也發現有一種抗糖尿病的藥物對心衰病患有很大益處。這類藥物是「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簡稱SGLT-2 inhibitor)。此藥主要功能在於讓腎臟排出體內多餘葡萄糖,降低血糖。除了抗糖尿病的功效之外,此類藥物出乎意料地,能讓心衰病人獲益。即使對非糖尿病的心衰病患,此藥物也能降低入院及死亡機率。我國衛生科學局(HSA)也在近年批准了此類藥物,已有許多心衰病患開始服用它。
除了以上兩種較新的藥物,其他心衰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beta-blockers)、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簡稱MRA)都是心衰不可或缺的治療藥物,對於病患有許多益處。此外,病患若能在日常生活上注意飲食,多做有氧運動,控制三高等,將有助於他們控制病情。
若病人即使服用多種藥物,症狀依然無法受到很好的控制,我們或許得考慮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或除顫器。嚴重心衰病患甚至須動手術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或移植心臟。所幸,如今極少部分病患必須做這類極端手術。
總體而言,我國心衰病例雖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所幸的是,如今已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有了病患及醫療團隊的相互合作,藥物及健康生活的相輔相成,許多心衰病患已成功減輕心衰的疾病負擔,恢復正常生活。
林偉勤助理教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心臟中心心衰護理項目臨床主任及心臟內科顧問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