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將繼續成為東協的主要貿易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穩定的法律,稅收和商業環境使新加坡成為東協的主要貿易中心。
新加坡已經成為7,000多家跨國公司的樞紐,這些跨國公司已將其亞太地區總部合併為該城市州。
新加坡還擁有該地區最廣泛的雙重徵稅網絡和自由貿易協定之一,可以使投資者受益。
新加坡具有戰略意義,位於新加坡,除了提供穩定的法律,稅收和商業環境(與國際金融市場高度融合)外,新加坡還具有使外國投資者進入其他東協市場的專業知識和基礎設施。
除了這些優勢外,還有多種因素使新加坡成為尋求利用東協有前途的商業潛力的外國投資者的理想地點。
01 建立高效的業務
新加坡擁有最透明的過程的一個建立業務,因為大部分的法律規定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找到,這意味著企業可以充分提交到輸入過程之前進行市場評估。
一旦公司準備成立,將需要在Bizfile上註冊其憑證,Bizfile是一種電子申報系統,將稅收和業務要求合併在一個表格中。該系統由會計和企業監管局 (ACRA)管理,該機構是負責監督新加坡新公司的法定機構。
02 有利的稅收制度
新加坡是亞洲最有利的稅收體系之一,企業所得稅稅率(CIT)為17%,是東協最低的。該國實行單層公司稅制,這意味著企業僅按應課稅收入(利潤)繳納企業所得稅,所有股息均免徵進一步徵稅。
公司成為新加坡的稅務居民有很多優勢,這可以降低總的實際CIT稅率。
這些激勵措施包括新的初創公司有資格獲得應稅收入的前100,000新元(7,000美元)的75%的免稅額,以及下一個100,000新元(73,000美元)的應稅收入的50%的免稅額(適用於首個三年的運營)。所有其他公司將對前10,000新元獲得75%的免稅,而對接下來的190,000新元應課稅收入則獲得50%的免稅。
也沒有資本利得稅。
03 行業特定的稅收優惠
有四個主要的政府機構可以管理特定領域的新加坡實體的商業和稅收優惠。這些是: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負責制定和執行促進對該國工業投資的戰略;
新加坡稅務局(IRAS)–該國的稅收監管機構;
新加坡企業集團(ESG)–協助新加坡公司向全球擴展並促進本地出口;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中央銀行和金融服務管理局。
可以在這些機構的各個網站上找到針對特定行業的激勵措施的完整列表。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行業包括:
金融服務;
銀行;
基金管理;
旅遊;
航運和海運;
全球貿易行業;
保險;
加工服務;
研究與開發;
總部活動;
律師事務所;
電子商務;
賽事組織。
04 利用強大的DTA和FTA網絡
使用新加坡作為公司運營的基礎意味著受益於新加坡大量的雙重徵稅(DTA)和自由貿易協定(FTA)。東協沒有其他國家擁有比新加坡更廣泛的DTA和FTA網絡,因此增加了其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
新加坡擁有超過85個DTA,每個DTA條約下的稅收減免因國家而異。它們通常涵蓋幾種收入類型:
特許權使用費稅;
股息稅;
資本利得稅;
利息稅;
海運和空運;
董事費;
獨立和依賴的個人服務;
研究人員;
學生們;
不動產收入。
新加坡是24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國,除與歐盟,印度和香港的自由貿易協定外,它還通過與東協達成的協議獨家進入了一些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新加坡vs香港
對於希望打入中國市場的投資者而言,香港是首選的選擇,但抗議活動等最近的事態發展使新加坡更加牢固地成為了區域貿易中心。
此外,新加坡的DTA和FTA數量超過香港(後者已簽署31個DTA和7個FTA),並且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投資社區,有7,000多家跨國公司在這個城市國家經營其亞太業務。香港有超過1,000家跨國公司。
新加坡在戰略上也位於東南亞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中,尤其是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到2050年,預計東協本身將成為第四大經濟體,得益於其有利的人口結構,預計到2030年將有3.34億處於中產階級。其勞動力也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