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 新加坡每年有超過1000人睡覺時中風,並且在睡醒後才發現。
新加坡每年有超過1000人睡覺時中風,並且在睡醒後才發現。這種稱為醒後中風的症狀,占每四起中風病例中的一起。 現今醫生可採用先進影像技術,找出發病時間避免留下嚴重殘疾。
7年前的經歷,對馮志興來說就像是場惡夢,入睡前好好的,睡醒後卻出現中風症狀,
中風患者馮志興說:「那天我覺得有點不舒服,頭有一點麻跟痛,我就躺一下,但是後來可能我不懂幾點鐘,可能三更半夜我就動也動不了,叫也叫不出來。
新加坡全國疾病登記處剛在11月發布的《2021中風登記報告》顯示,新加坡中風病例持續增加,從2011年的6100多起,上升近六成到2021年的9680起。醒後卒中(WUS)就了占約25%。
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腦神經內科顧問醫生賴業賢醫師表示,症狀包括顏面神經麻痹、口齒不清、手腳沒力等。
「過去我們無法得知患者發病的時間。但如今有了先進的影像技術,醫生就能獲知患者睡覺時發病的時間,從而判斷能否施藥。」
他透露,只要在核磁共振靜脈成像(MRI),加入一個特別程序,就能推算出血栓形成的時間點,爭取在中風後的黃金時間窗口,也就是4個半小時內施用血栓溶解劑。
這份在2018年歐洲醫學界發表的有關醒後中風的研究報告,為缺血性中風患者帶來福音。
賴業賢說,溶栓劑有助於提高康復幾率。約三成接受這項治療的患者,會在中風後的3個月內,大幅或徹底擺脫症狀。
根據《2021中風登記報告》,新加坡接受溶栓劑治療的缺血性中風患者比率,已從2011年的3.8%擴大到2021年的6.2%。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醒後卒中研究帶來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