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客屬總會是新加坡最大的客家社團,擁有27個屬會,涵蓋地緣和血緣性組織。為了培養新血,傳承客家文化,客總近日宣布成立青年團,吸納各屬會的青年會員,加強客屬青年的凝聚力,促進交流,提高影響力,為客家會館培養接班人和生力軍。

成立於1929年的南洋客屬總會,是團結本地客家社群的核心組織,目前有27個包括永定會館、應和會館、豐順會館、惠州會館、茶陽(大埔)會館、客屬寶樹謝氏公會、嘉僑同鄉會、河婆集團、興寧同鄉會等在內的屬會,涵蓋地緣和血緣性組織。
客總會長劉智評表示,成立客總青年團是本屆總會董事會的期許,也是對客家社群的貢獻。客總各屬會大多已有青年成員或青年團,把他們團結在一起,有助於集聚人力,整合資源,比起各自為政更能發揮影響力,長遠而言,也有助於為客家會館注入新血。
客總青年團目前已有逾60名會員,年齡介於30歲到50歲之間,客總也希望拋磚引玉,號召更多其他會館聯合成立青年團,並投入資源加以栽培,以走出鄉團組織青黃不接的困境。

圖源:聯合早報
為了慶祝青年團的成立,客總1月中旬特別辦了一場晚宴,同時舉行職業與商業交流會,讓在場青年團成員不分你我,展開跨屬會交流。
在職業與商業交流會上,來自茶陽(大埔)會館的羅建明,以及三林集團首席執行員謝其龍以「交流網絡與互動關係的價值」為題,跟在場的近百人進行對話和分享,羅建明是諮詢公司Heidrick Consulting合伙人,謝其龍是客屬寶樹謝氏公會的會員。
青年團團員胡傑森說,新加坡宗鄉會館在不同的時代,發揮不同的功能,成立之初,會館是南來同鄉互相扶持的驛站,後來會館也擔起協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會的角色。
如今,年輕人關心的社會議題已有所改變,舉辦這類商業交流會是一種新嘗試,希望能吸引年輕人踴躍參與,加深他們對會館的了解,進而加入會館。
在座位的安排上,活動籌委刻意把來自同一屬會的會員分散,以促進跨屬會交流。去年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團團員謝心怡說,對初次接觸社會的她而言,加入青年團讓她結識到很多身份背景各異的朋友,擴大了人脈圈。
「對許多人來說,參加宗鄉會館的印象,一般停留在傳統節日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但像今天這樣的商業交流會,對年輕人來說是新鮮並有助益的。」
客總青年團的正副統籌是謝世坤和謝志前,兩人皆為客屬寶樹謝氏公會理事。謝志前說,召集各屬會青年組團只是起點,接下來他們要做的,是為客總青年團塑造堅定的形象和品牌,擔起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他說:「我們的視野並不局限在國內,接下來會更多地和中國、泰國及馬來西亞的青年團體交流。」
客總青年團的成立,是客屬總會為了傳承客家文化,培養客家社群的後繼有為,而採取的重要舉措。客總青年團將在客總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各項活動,增進客屬青年的友誼,提升客屬青年的能力,為客家會館和客家社群貢獻力量。客總青年團也歡迎更多有興趣的客屬青年加入,共同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客家青年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