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副教授、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及副院長古阿烈副教授近日撰文,編寫了《與冠病共存—探索前路》的文章,其中指出:
病毒基本傳染數(簡稱R0)為2.5,須70%的疫苗覆蓋率和75%效能來預防流行病和後續傳播;
Dleta變種毒株基本傳染數可能介於4.5至6,疫苗覆蓋率得高達78%、甚至83%才能有群體免疫;
輝瑞疫苗對Dleta變種毒株效能降低,對有症狀冠病的效能只有79%;
根據這一結果,新加坡專家判斷通過疫苗達到全體免疫已不太實際,但疫苗對預防重病的效能仍很高。

所以專家認為可以通過疫苗和分階段放寬防疫限制,讓新加坡與冠病共存,進入地方性流行病狀態。
接下來新加坡的接種和維持防疫措施將會是關鍵:
防疫措施能夠減少在流行病階段病毒傳播;
接種率的提高能夠最大限度減少死亡;
新加坡專家建議將防疫措施歸類為三大類,且將措施分為三個階段,實現分階段逐步放寬防疫措施,邁向共存狀態。
0 1 三類措施
邊境管制
針對病患例的措施
針對社區的措施
三個階段 0 2
大流行狀態
過渡狀態
地方性流行病狀態
舉個例子:即使成為了地方性流行病,對於高風險場合和弱勢群體,則應該保留積極檢測,以及例如戴口罩的防疫措施。
專家提醒
新型變種毒株的出現也可能會打破平衡,尤其是當新變種毒株可以躲避疫苗或自然免疫的保護。如果變種毒株的嚴重性或傳播力更強,也可能使疫情反彈,因此偵測新變種毒株,靈活地恢復和調整防疫措施至關重要。
小學生將收到自檢儀
目前新加坡12歲以下的學生是無法進行疫苗接種的,所以為了保障其安全,教育部表示所有小學生將在本星期收到政府分發的三個自助檢測儀。

教育部部長陳振聲在FACEBOOK表示:9月學校假期結束,政府須加緊努力,確保學生、教師和其他學校職員的安全。
學校今天(9月13日)開課,所有小學生將在本星期收到政府分發的三個自助檢測儀。教育部鼓勵家長協助學生自我檢測,以熟悉自助檢測儀的使用方法。
未來的防疫措施
陳振聲呼籲家長,不要在孩子不舒服,或家庭成員須隔離時,讓孩子上學。
為了降低病毒在校內傳播的風險,當局表示,未來可能要求學生進行額外的自我檢測,也會依據情況發放更多的檢測儀。

學校也需要維持嚴謹的安全管理措施,如:戴好口罩、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等防疫措施。
目前新加坡小學的課程輔助活動將繼續暫停。

學校一旦出現確診病例,需要迅速讓病患和他們的密切接觸者接受隔離,圍堵並遏制病毒傳播。
陳振聲強調,家長需要接種疫苗,減少對還未能接種孩童的風險,保障孩童的安全。
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財政部長黃循財也表示政府正在探討讓孩童接種疫苗的可能性,並密切關注海外臨床試驗的進展。當局也在研究通過定期檢測等方式,更快速發現校內確診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