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航天員登上屬於自己的空間站時,我們知道,這個太空時代屬於中國。不過,在九天摘星之後,我們還急需擁有探尋九海之術。
在中國為三位太空人喝彩的時候,新加坡人正在研究如何挖泥調查海洋歷史,研究機械魚……這些看似簡單的海洋研究項目,但中國科學家卻未必能參與到項目中。

新加坡雖然是個城市國家,但是他們在海洋研究方面位於世界前列。中國雖然擁有470萬平方千米海域,但是中國對海洋的研究一直是弱項。
現在中國和新加坡合作頗多,人工智慧、半導體及生物製藥等,但是在海洋方面卻長期缺乏專門的合作機制。
這些年,中國發展的機遇和威脅都避不開海洋。
中國目前的港口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海運輻射能力低,只有個別港口設施完善,與新加坡相比,還有很大不足;
中國的臨港產業經濟總量也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
中國漁業也發展較弱,小而散,缺乏規模和龍頭企業。

最重要的是中國缺少相應的海洋人才,特別是與海運相關的法律、金融、投資等方面的人才,無法在世界占據主動。
這些年,中國政府開始注重與新加坡在海洋方面開展合作,但大多集中在海洋保護、海上搜救、及聯合執法等,可是在海洋物流、海洋金融、海洋資源開發等海洋經濟方面,還缺乏更進一步的合作。
回頭從經濟角度來看,「太空巨人」回到大海照樣被欺負。

根據「水桶效應」,想盛滿水的桶必須補齊每塊短板。期待未來,我們能和新加坡多多在海洋方面合作,讓海洋成為我們馳騁浩瀚星海的最強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