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數月跨境煙霾隨時可能隨著季候風捲土重來。(檔案照片)
未來數月跨境煙霾隨時可能隨著季候風捲土重來,我國國家環境局和衛生部根據每小時懸浮顆粒PM2.5指數,首次推出對應不同污染濃度的個人活動指南,方便國人更清楚什麼空氣狀況下應避免外出活動。
公眾可通過www.haze.gov.sg或是myENV手機應用查看這份指南,以及最新的PM2.5指數。
PM2.5指的是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也是煙霾期間的主要污染物質。環境局早在2016年將反映當下煙霾情況的一小時PM2.5濃度分為四個級別,不過沒有給出相應的具體活動建議。

此次推出的新指南建議,濃度為最低的一級時,公眾可正常外出進行跑步等活動。而在最高的四級情況下,一般人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老弱婦孺等高危群體則須避免所有戶外活動。
一般來說,短時間暴露在PM2.5濃度較高的環境時,人會出現喉嚨或眼睛不適的症狀,但一些人的反應可能更嚴重,因此要根據各人身體狀況量力而為。
一小時PM2.5受天氣影響,可能在一天之內出現大幅波動。環境局在昨天發出的聯合文告中建議,民眾若安排未來數小時的戶外活動,應隨時密切留意一小時PM2.5指數。煙霾期間,若要計劃第二天的戶外活動,可參考24小時空氣污染指數(PSI)預測,了解未來一天本地整體空氣品質狀況。
另一方面,跨境煙霾的威脅是存在的。本地智庫新加坡國際事務學會(SIIA)上個月發布報告,預測我國今年遭遇像2015年或2019年那樣大規模跨境煙霾的風險為中等。
儘管本區域今年降雨量略高於往年,不過隨著印度尼西亞進入傳統旱季後,已有至少三個省份宣布進入林火緊急狀態,分別是中加里曼丹、廖內和南蘇門答臘。加上當地政府因受冠病疫情衝擊,不得不削減防控林火預算及減少人際交流,導致缺乏人力物力遏止不法企業和農民趁機燒芭開墾,使災情雪上加霜。
根據東協氣象中心(ASMC)最新預測,7月到9月,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部分地區可能比正常情況更乾燥,導致林火風險增加。火災所產生的煙霾會隨東南或西南季候風吹來。
我國到時可能面臨煙霾、冠病以及骨痛熱症的三重夾攻。
記者:盧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