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1日訊)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發明「電子鼻子」,通過探測肉類發出的氣體並且結合人工智慧,準確判斷肉類的新鮮程度,減少食物浪費。
聯合早報報導,這個電子鼻子是由20個不同接收器組成的「條碼」,能在不碰觸肉類下,安全黏著在包裝上。每個接收器是由嵌入纖維素衍生物的殼聚糖(chitosan)以及不同染料而制,能根據肉類在腐爛過程中散發的不同氣體和濃度產生反應。
如條碼中的第一行黃色染料在接觸到肉類腐壞時發出的生物胺(bioamines)時會轉換為藍色,顏色深度也和生物胺濃度成正比。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發明的電子鼻子能在包裝內檢測肉類所發出的氣體,並由人工智慧判斷新鮮程度。檢測結果也能發到手機上。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知道肉類是否新鮮,減少食物浪費。(聯合早報、南洋理工大學)
由於肉類在不同腐壞階段下發出的氣體會使接收器產生獨特的顏色,使用人工智慧的「掃碼器」手機應用,能通過分析20個接收器會組成獨特的條碼組合來判斷肉類的新鮮度,並且在30秒內將測試結果呈現在手機上。
研究人員對六份儲存在攝氏25度的雞肉、魚肉和牛肉進行測試,在48小時內截取了超過4000張條碼。其中的3475張用以訓練人工智慧,其餘的則用於測試。
測試結果發現,人工智慧能以98.5%的準確率分析接收器的反應。這就包括100%準確判斷腐壞的肉類,並以96%至99%的準確率判斷新鮮和比較不新鮮的肉類。
如果利用另一項比較常用的算法,分析接收器的反應時的準確率只有61.75%。
研究團隊希望,比起傳統的「最佳使用日期」標籤,這項科技能更準確讓消費者確定肉類的新鮮程度,減少食物浪費。團隊已為科技申請專利,並正和一家新加坡農業企業合作將概念推廣到其他易腐爛的食品。
領導這項研究的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院陳曉東教授說:「我們已在現實生活中經過測試,這項人工嗅覺系統能輕易融合在包裝材料中,並在短時間內測出結果,無需其他電子鼻技術所使用的厚重電線。它可確保消費者不丟棄仍能食用的產品,從而節省金錢,也有利於環保。」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今年10月的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來自中國江南大學和澳洲莫納什大學的科學家也參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