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信詐騙案件持續高發,整個犯罪活動向智能化、組織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大量的犯罪團伙甚至形成了「一條龍」式的作案鏈條,廣大留學生們注意了!識別清楚騙子的套路,緊緊捂住自己的錢包!

主要案件類型 冒充公檢法詐騙
犯罪嫌疑人冒充公安、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和國際刑警等致電受害人,以其涉嫌犯罪(洗錢),需澄清資金來源為由,要求其將資金轉移至安全帳戶」或提交帳戶信息。受害者聽到消息後,往往信以為真,上當受騙,蒙受經濟損失。
去年,大使館接到多起電信詐騙案,犯罪嫌疑人冒充新加坡樟宜機場DHL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寄往北京的包里中藏有違禁物品,並將電話轉到「中國警方"。也屬此類電信詐騙的變種,需加強防範。

冒充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詐騙
犯罪嫌疑人謊稱受害人護照等證件到期需要延期補辦、身份證件或信用卡被冒用、因涉嫌各類案件需凍結銀行帳戶或配合調查,要求受害人提供帳戶信息或繳納有關費用。不法分子採用技術手段將電話號碼偽裝成我駐外使領館電話號碼,具有一定欺騙性。
虛擬綁架詐騙
犯罪嫌疑人冒充國際刑警、當地警方、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致電在當地留學生,以其涉案為由要求受害人轉移居所,切斷與外界聯繫,並按照要求拍攝疑似被綁架短視頻或照片。後犯罪嫌疑人再冒充綁匪致電受害人父母,向其發送視頻或照片,要求支付贖金。留學生的父母在無法聯繫本人的情況下,往往信以為真,被騙繳納贖金「救人」。

最新動向
近年來,不法分子不斷在中國境外設立新的詐騙話務窩點,利用電信網絡新技術,變換手法,對海內外中國公民實施詐騙。除目前較為常見的「冒充公檢法」、冒充駐外使領館官員」、「虛擬綁架」、偽造司法文書等套路外,不法分子還會根據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不斷更改詐騙話務劇本、網絡通信手段。如,詐騙分子在撥打詐騙電話時,以電話欠費、電話號碼異常、快遞包里有問題、簽證失效等為切入點,取得受害人信任後,以添加「警用QQ」、「警用微信」、 「筆錄QQ」等名義,利用網絡聊天工具與被害人進行後續聯繫,進而索要受害人銀行帳戶和密碼或指示受害人購買比特幣等虛擬貨幣。

防範應急措施
使館、政府機構不會通過電話或網絡社交平台索取個人信息或要求匯款。如接到來歷不明的電話,可採取如下措施:
(一)掛斷電話,5分鐘後按來電號碼回撥查證。
(二)不理會來電或不聽從來電人要求匯款、轉帳的指示。

(三)及時向使館或警方核實
使館領保求助電話: 0065-6475 0165;
警方熱線: 1800 255 0000;
反詐騙求助熱線: 1800 722 6688。
(四)與家人和朋友保持溝通,遇事不要慌亂,多聽取家人、朋友的意見。
(五)如不幸被騙,應立即向新警方報警,並聯繫本人開戶銀行,採取凍結帳戶、追討或其他止損措施。
必要時,可向本人國內戶籍地公安機關報警(報警電話110),本人無法直接報案的,可通過國內親屬報案。國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其他市公安部門均設有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接警並確認後可迅速對嫌疑人帳戶進行止付、凍結。
遇到陌生電話時,一定要在心中默念這三條:
不輕信
不泄露
不轉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