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以南華潮劇社為例

2021年10月12日   •   8721次閱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3年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此之前,從1988年至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任了一個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中美洲、非洲和聯合國總部召開了共九次工作會議。該報告旨在針對全球各地的不同受眾,包括政府官員、政治家、政策制定者、藝術家、知識界和公眾人士,提出今後世界範圍內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例如新的環球倫理、多元文化主義的承諾、創意與賦權(empowerment)、媒體充斥的世界帶來的挑戰、性別與文化、文化與環境、文化政策的重新思考等等。我有幸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召開的首次會議,以及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次會議。這兩次會議對文化遺產和社會發展的議題,討論特別熱烈。文化,塑造我們的思維、想像力和行為。面對日益增長的全球化,文化遺產成為維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經過多輪討論,這個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工作會議參與者取得的共識:要積極跟進,呼籲對逐漸瀕臨消亡的口頭傳統、習俗、語言、音樂、舞蹈、戲劇、宗教儀式、慶典活動等,進行搶救。危機意識,促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年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問世。

《新加坡文化遺產計劃大綱》

考慮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差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約》提供的是一個維護(safeguard)文化遺產的大框架,各國可以根據國情而制定適合本國的具體措施。新加坡在1965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但在1985年底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後,由文物局負責文化遺產事務。文物局在2018年宣布了與社區共同制定一項稱為《新加坡文化遺產計劃大綱》的國家總體規劃,勾畫出新加坡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的未來發展的宏圖。該初始計劃設定了到2030年的長期目標,頭五年計劃涵蓋2018年至2022年,撥款6千600萬。這個計劃分四大板塊:「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珍藏」和「我們的社群」,其中各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唐振輝部長(右)為南華潮劇社董事主席洪振群頒發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

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繼承自祖先、並且正在傳給後代的傳統、或鮮活的不斷在創造的表現形式,包括了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日活動,及與自然和宇宙有關的知識和實踐,或生產傳統手工藝品的知識和技能等。去年,文物局推出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以表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方面有傑出貢獻,並積極傳授相關技藝和知識的人士與團體。其中包括了積極傳承與發展潮劇超過半個世紀的南華潮劇社,肯定了這個於1963年11月註冊獲得批准的民間團體的堅持不懈的努力。

卓林茂社長(中)帶領南華潮劇社青年演員陳緯恬(右)和胡錦峰(左)出席文物局主辦的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人」頒獎禮

潮劇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潮劇有約600年歷史,比京劇、豫劇、黃梅戲、歌仔戲出現早了數百年。中國中山大學吳國欽教授在他與林淳鈞合著的《潮劇史》指出:潮劇的母體是宋元南戲,明代寫本與刻本有《劉希必金釵記》、《蔡伯皆》、《荔鏡記》、《顏臣》、《荔枝記》、《金花女》和《蘇六娘》七種。現存留劇目多達2400餘個。潮劇音樂博大精深,擁有唱腔曲牌、嗩吶牌子、鑼鼓套曲、弦絲曲譜、民間小曲千多首。更難得的是這樣一個歷史積澱豐實深厚的藝術品種,在新加坡已經有近兩百年的歷史。

1881年的人口統計,顯示新加坡的8萬4484華人當中,有26.1%是潮州人。從廈門大學學者張長虹的論著《移民族群藝術及其身份:泰國潮劇研究》和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科恩馬修(Matthew Isaac Cohen)教授的論著《多種表演藝術在印尼傳播》,可以推論出十九世紀在新加坡已上演酬神戲。已故老賽桃源班主黃茸尼1996年在戲曲學院為萊佛士女中主辦的潮劇講座上,自豪地說明老賽桃源潮劇團早在1853年就已經紮根新加坡了。十九世紀末,新加坡至少已經有八間戲園:梨春園、普長春戲園(後改名為慶維新)、慶昇平、景春園、陽春園、丹桂園、升春園、哲園和怡園,其中怡園專門演出潮劇。在戲園的演出與廟會的演出分別吸引大量的觀眾群,演出劇種有粵劇、京劇和潮劇。除了戲園的演出外,也有潮劇團受邀在市中心的街頭巷尾搭棚開演、或在鄉村空地上搭台演出,或在寺廟舞台開演。那個年代,潮州戲班都是百人左右,行當整齊,名伶如雲。有不少不同方言群的觀眾在不同場合接受採訪時,表述了他們對潮劇的熱情讚賞。

五十年代,新加坡的中賽桃源、老賽桃源、老一枝香、老正天香、老玉春香、新榮和興和潮音清唱班如一天香、三正順香、老寶順興班、梅正天香、清賽音班、新賽寶豐班、新桃源春班、源正豐班,在各個角落各種節慶演出,傳播潮州演藝文化。1956年底,叫戲迷津津樂道的是潮樂名家、時任馬來亞職工聯合會主席楊柳江組織的一台叫《玉嬌龍》的改良原創潮劇,這部大戲由當時所有戲班的名角聯合演出。據楊柳江的長女楊惠敏回憶,「為了讓觀眾大飽眼福,一個角色由多個名伶扮演。為了避免觀賞產生混亂,每個演員都有個腰牌,寫上角色的姓名。那場集潮劇明星於一台的演出,真是空前絕後。」

戲曲電影催生了一個劇團的誕生

在這個時期把潮劇推上觀眾擁戴高潮的,是從1959年至1965年的一部又一部的製作精良、演技精湛、票房鼎盛的中國潮劇電影:《火燒臨江樓》(1959)、《蘇六娘》(1960)、《告親夫》(1961)、《乳燕迎春》(1962)、《陳三五娘》(1962)、《韓江花似錦》(1962)、《劉明珠》(1965)。瓊聯聲劇社社長符青雲回憶起那些潮劇電影時說:「因為深受這些曲詞優美、戲劇結構嚴謹、主題鮮明的潮劇打動,我們海南戲劇團,和當時的歌仔戲劇團一樣,自發的移植這些潮劇,我就演過《告親夫》。按照潮劇電影的唱詞,安上瓊劇唱腔,演出很受歡迎。坊間都贊潮劇曲詞高雅、文學價值高,深得其他方言群的觀眾喜愛。因此潮劇電影《蘇六娘》能創下連演107場的輝煌紀錄,和劇種本身的藝術優勢是有密切關係的」。

南華潮劇社青春版《蘇六娘》右起是主演者黃琳琳(飾演郭繼春)、陳緯恬(飾演蘇六娘)和陳玉芝(飾演桃花)

南華潮劇社(原名南華儒劇社)的前身,黃氏熾昌聯誼社戲劇聯合研究組於1963年的第一部戲就是《蘇六娘》。南華儒劇社成立後的第一部戲也是潮劇電影的舞台演出本《陳三五娘》。現任社長卓林茂說:「當初南華潮劇社成立時的宗旨就是聯絡同好之情誼,研究戲曲,傳承、推廣和發展家鄉的文化,讓祖籍潮州的華人有根可尋」。帶領南華轉型為專業藝術團體,是卓社長的第一個重要的貢獻。他認為藝術團體要有大量的志願者支持,但更需要有專業的隊伍。「目前,我們有23位全職職員,分別掌管行政、財務、市場、戲曲藝術、美術設計、數位技術」。有專業職員,團體才能轉型成為專業團隊,挑起更頻密更繁重的工作。南華除了製作與演出大型潮劇與精緻折子戲外,還有很多潮劇、潮曲、黃梅戲、聲樂、身段、潮樂、潮州鑼鼓課程,其中給業界印象深刻的是「南華速度」。

南華速度與文化大夢

在短短時間,受邀前來教學的青年司鼓蔡和弟,組建了一個演出達到一定水平的潮州鑼鼓隊。一個初具規模的潮樂團,創作了風格新穎的武俠潮劇《情斷昆吾劍》在海內外演出外,還在中國中山大學舉行了學術座談會;創作劇目《畫皮》在貴州首演與參加學術研討會之後,完成了韓國、柬埔寨、印尼的巡迴演出;製作了以專業演員指導、與業餘演員合作、由學員學習演出、劇社內外資深演員登場、多劇種藝術團體演出的《萬紫千紅》系列共19集。出版了三本圖文並茂、有文史價值的《潮聲留影:新加坡潮州戲曲回憶簿》、《潮影尋跡》和《弟喂,做人阿甲阿甲就好》;以少兒讀者為對象、國家文物局資助的《穿越傳統戲曲世界》等等。

卓林茂社長帶領南華潮劇社在印尼北乾巴魯藝術中心演出《畫皮》後贈送《潮影尋跡》給美國學者Patricia Hardwick博士

領導有方、眼光長遠的卓林茂社長說:「當初南華潮劇社成立時的宗旨就是傳承家鄉的文化,鼓勵年輕人參與,認識歷史悠久的潮州文化。我們的任務就是傳承、推廣和發展我們的文化遺產。潮劇表演藝術、潮州大鑼鼓和潮樂只是潮州文化的一部分。《萬紫千紅》一方面是展現潮劇風采的渠道,一方面也是稱為戲曲團體合作的平台。潮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公認是廣東三大文化之一。潮州文化涵蓋婚嫁、成人禮等禮俗、潮汕飲食、潮汕商幫文化、潮汕善堂、潮汕祠堂,潮汕方言、潮繡、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木雕。由於社會變遷、文化生態改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之根,認識已經變得模糊。我希望能聯合新加坡潮人力量,讓大家重新認識潮州文化,吸取其精華,或用到生活中來。」因此,附屬南華潮劇社的楊啟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便積極採用數字化(digitisation)採集、數字儲存、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的技術,將潮州文化復原、轉換、再現,成為可再生的數字形態,以與大眾共享。作為一個民間團體,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宏圖,精準全面、創新務實,值得一書。

楊啟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職員張家強向來賓講解中心用數字化採集各種相關資料的情況。左起朱立新、章良我和俞維潔博士

南華潮樂團2019年受邀在濱海藝術中心露天舞台演出潮州大鑼鼓,司鼓為李春鴻(中間著白衣者)

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進行靜態的固化。著名戲曲學者王安葵於2008年戲曲學院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潮劇保護、發展與傳播」國際研討會上發言時說:「要在創新、傳播中保護、傳承。在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利用、創新、振興等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處的環境與在實際生活中傳承非物質文化的人,進行整體性的保護和創造性發揮其作用。」可以預見,楊啟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將在確認、立檔、保存、研究等方面進行潮州文化推廣、教育和傳承。他們採用工作坊、展覽、專題講座、導覽團等多維度的形式,將會更彰顯其氣魄,把新加坡潮州文化發揚光大,為多元文化社會增添新的活力。

(作者為新加坡戲曲學院創院院長、民族音樂學博士)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7182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新加坡保險:住院/重疾/指數壽險如何守護你的未來
2025年04月29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