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繁榮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副總理王瑞傑說,人們在擺脫冠病危機的同時也要尋求綠色的復甦之路,通過集體意志和創造力將制約轉為機遇,在保護大自然和生態系統的同時,讓生態和繁榮相輔相成。
想要大規模解鎖大自然的潛力就得進行高額投資,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具有健全治理標準和信任度的碳交易市場來促進資本流通。副總理王瑞傑指出,如果能夠構建合理的架構,未來人們對大自然的投資可被視為無異於農業和農作物投資的新資產類別。
也是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的王瑞傑,9月29日上午為生態繁榮周(Ecosperity Week)第二天的活動致辭時也說,將在接下來幾個月之內成立的碳交易所Climate Impact X會是當今分散而且質量參差不齊的碳交易市場格局當中,一個可解決問題的方案。
他希望這個新的交易所能夠催生更多以自然為基礎的環境解決方案,因為大自然在達致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是個積極夥伴。
王瑞傑說,不論是大自然的力量、能夠降低綠色發展障礙的科技創新,或者減少消耗的同時保持高素質生活的循環經濟模式,都是確保生態和繁榮相輔相成的途徑。
他強調,大自然不應該是經濟發展的被動犧牲者,它其實有助於讓城市生活更宜居,也可以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雖然我們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努力減少碳排放量,但只依靠這個方式是不足夠的。我們也要採取『碳封存』的補充策略,讓以大自然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發揮重要作用。」
「碳封存」指的是從大氣層中捕捉二氧化碳,讓它長期和空氣隔絕,避免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的技術,樹木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就是大自然「碳封存」的例子之一。
王瑞傑也說,人們在擺脫冠病危機的同時也要尋求綠色的復甦之路,通過集體意志和創造力將制約轉為機遇,在保護大自然和生態系統的同時,讓生態和繁榮相輔相成。
「很顯然地,碳排放將成為日益制約這個世界發展的因素,但這不代表全球增長以及人類的進步將受到阻礙。人類未來幾十年能夠取得什麼成就,將取決於當下採取什麼行動。」
王瑞傑認為,冠病疫情為環保行動帶來新的動力,這個勢頭也在重新定義全球經濟,綠色投資的增長速度正在加快。
「環境問責正逐漸成為與盈利那般備受關注的因素,消費者對可持續商業的認識和偏好也有所提高,我們注意到有更多股東倡議撤除對石化燃料的投資,轉向綠色投資。」
他也說,現在很多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時候,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作為優先考慮事項,但人們對變革的承諾並不平均,有許多消費者願意為可持續發展支付更高的費用,不過也仍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尚未做好這樣的準備。
企業以「漂綠」方式宣傳 對走向綠色是一種破壞
王瑞傑指出,一些企業也發現它們很難在維持經濟可行性的同時展開環保轉型,以至於選擇採用「漂綠」(greenwashing)的方式進行宣傳,但這對走向綠色的真正努力是一種破壞。
「漂綠」指的是企業通過不實或誇大的宣傳,試圖營造一個保護環境以及重視永續經營的形象,但實際上並未針對環保展開任何工作。
王瑞傑也宣布,南洋理工大學獲得淡馬錫控股捐資600萬元,用以設立一個新的講席教授職位。南大9月29日發文告說,淡馬錫的資助將用來支持新的研究項目和培訓技術人才,推進磁核聚變領域的相關技術,以開發清潔能源。
根據文告,受委出任講席教授的學者,也將領導南大和法國替代能源與原子能委員會聯合設立的清潔能源研究中心。
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