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無法走路、精神障礙,兒童新冠後遺症這麼可怕?!我們採訪了確診的粉絲

2021年09月28日   •   1萬次閱讀

這一波新加披疫情

可謂是來勢洶洶!

短短13天內

累計新冠病例從7萬變8萬

比之前的速度快約14倍

單日新增病例中

12歲以下孩童確診在90起+

(9月24、26日)

新加披部長表示或日增高達3200例

這,誰看了不迷糊???

說實在的,咱們大人怎麼都行

已接種疫苗了

確診軟數據就不想再糾結了

主要就盯著重症和死亡

但關於後遺症這件事

大家都很擔心孩子!!!

畢竟,那是我們捧在手裡都怕化了的寶啊

一點風險也不敢冒

這個話題也是在辣媽群里

每天的熱議TOP了

基本上討論的熱度都沒有斷過

新冠「後遺症」有哪些?

兒童感染新冠的症狀有哪些?

兒童染病是否有「後遺症」 ?

你接著往下看~

新冠「後遺症」個例

也難怪大家瑟瑟發抖,畢竟我們平時看到的各種「後遺症」報道都挺令人緊張。

「我好像老了30歲」

根據法新社的報道,一位法國女士在被診斷出患有新冠5個月後,表示呼吸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走路困難。

她持續出現嚴重的症狀,無法恢復正常生活。「我覺得幾個月後,老了30歲。」

圖源:法新社

兒童相關呢?也是令人瑟瑟發抖。

在馬來西亞檳城醫院任職的兒科醫生,在Instagram分享了兩宗真實案例。

2歲娃,失去行走和站立能力

其中一個病例,是一名2歲小女孩。原本是家人確診,結果在隔離了3個星期後,小孩走路時變得很像老人,3天內失去了行走甚至是站立的能力。

李醫生表示,當時急診兒科專科醫生見狀,召集了可能更有經驗的專科醫生,但因為冠病是新的病毒,沒有任何人可以針對小女孩的狀況給出確切的答案,只能持續觀察和治療。

4歲娃,癲癇發作持續40分鐘

4歲孩童在結束隔離的一周後,突然癲癇發作,而且持續了40分鐘! 想像一下,一個孩子翻白眼、顫抖、癲癇等持續40分鐘,家長會是什麼感受?! 好在醫生將藥物注入小女孩的靜脈後,她就沒有再顫抖。不過住院的第3天,女孩母親感覺「小孩走路有點奇怪」。

特別說明:

*醫生也坦言,在兒童身上的冠病併發症目前還沒得到充分的解釋,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新冠是新病毒,很多東西(成因,和後遺症聯繫等)無法斷言,需要後續觀察。

14歲少年:

出現精神性後遺症

美國一家人確診新冠,媽媽表示兒子出現了「易怒和焦慮等『後遺症』,變成了和以前相反的人。」

廣東台:觸電新聞

看了這些新聞,誰不虎軀一震!但我們還是要勸大家,先別急著焦慮。

真實確診粉絲回訪

比起這些「離我們很遠的新聞」,辣媽帶你看看我們採訪過的確診粉絲,她們的真實回訪。

「4個月後,還是感覺疲勞」

粉絲yaoyao在今年5月感染新冠。

現在,差不多4個月過去了,她表示身體恢復的還可以。遺症的話,可能就是比較容易累,精力不比以前那麼好了。

氣喘的情況是偶爾才有,她不怎麼運動了,表示沒有體力。不過,這些症狀還沒嚴重到需要就醫的程度,還在慢慢的恢復中。

催產媽媽:「恢復的還好」

這位媽媽確診新冠緊急催產,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娃。當時,她的經歷也是牽動廣大辣媽粉絲的心,現在她已經出院回家了。

身體逐漸恢復,症狀就是有點輕微咳嗽,醫院已經說康復了,咳嗽症狀不會傳染,回家也不需要隔離了。她表示,也沒有很疲勞的感覺。

說起來新冠病情對月子的影響,她表示那是肯定的,坐月子的期間全部都在醫院度過了!但是在醫院的時候醫生都有多照顧她一點,也在醫院吃到了月子餐。

她說在回家之後,努力把之前空的月子補回來!

「孩子沒什麼症狀」

媽媽照顧確診的2歲半女兒,自己也感染新冠了。媽媽和孩子出院後的情況,還是令人欣慰的。

孩子在醫院時就沒有什麼症狀,媽媽前幾天沒什麼症狀,這幾天稍微有點頭疼、流鼻涕,她表示可能是因為空調開太低了,後來空調溫度調高以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所幸兩位都是輕症,暫時也沒有出現後遺症。

萬幸我們的粉絲,都沒有極端的後遺症。

從她們的經歷也能看出:恢復這件事,個體差異很大。那位年輕粉絲康復後容易疲勞;經歷了新冠、生子的媽媽,反而恢復的更好一些。

新冠「長期症狀」

辣媽也盡力給大家整理搜集了相關的一些報道。用數據,用事實來緩解我們的焦慮。

01 什麼是「長期症狀」?

這個很西方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謂的「後遺症」。

但是,這個「長期症狀」暫時沒有醫學定義,也沒有所有患者共享的症狀清單,兩個不同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經歷可能截然不同。

最常見的症狀是:嚴重疲勞。

其他症狀還包括:呼吸困難、持續咳嗽、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聽力和視力問題、頭痛、味覺和嗅覺失靈以及心臟、肺、腎臟和腸道的損害。

據報道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和難以清晰思考。

——資料來源:BBC報道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4434045

02 多少人有「長期症狀"?

羅馬:《美國醫學會雜誌》對羅馬最大醫院的143人進行研究,追蹤出院後的住院病人情況。結果顯示:出院的近兩個月後,有87%的人至少有一種症狀,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感到疲勞。

英國:約有400萬人使用新冠症狀追蹤器應用程式,12%的人30天後仍然有症狀。

中國:1月9日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份研究顯示,從金銀潭出院後76%的新冠患者在出院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個持續症狀。

其中,疲勞或肌肉無力(63%)是最常見的症狀,睡眠障礙(26%)、焦慮和抑鬱(23%)也頻繁出現。

報道來源:第一財經

03 「長期症狀」哪些常見?

BBC報道中顯示,受訪人群中新冠長期症狀,最常見的依次為:疲倦,呼吸困難,關節痛,胸痛,咳嗽,味覺失靈等。

兒童感染症狀和「後遺症」

關於兒童感染新冠,本地媒體8頻道曾採訪過國大兒科醫生。

醫生表示,兒童感染新冠和大人症狀比較相似,大家要注意圖中的症狀。

醫生也說,自從德爾塔病毒流行以來,比較多孩子會有發燒的症狀。根據國大醫院的經驗,原本有25%的孩子發燒,現在增加到50%-70%。

關鍵觀察這幾個方面:

1,是否和確診者有過接觸

2,觀察孩子的血氧飽和度和心率體徵,注意小朋友手指小,用血氧檢測儀可能不準確,建議多量幾次。

除了一些普通症狀,要留意孩子其他體徵。

醫生表示,本地孩童患者尚未出現驚厥和多系統炎症綜合症的情況,有可能因為本地冠病頻率還沒有(歐美一些國家)那麼高,也可能是因為基因因素。

關於兒童長期後遺症,醫生表示目前全球還在研究這方面的問題。英國的數目大概在4%-5%,但是通常10歲以上小孩,女生比起男生更容易出現一些長期症狀。

1/2
下一頁

555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新幣兌人民幣匯率5.63!創14年新高!換匯千萬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每月生活費13000新幣!新加坡火到發燙,中產們,這你受得了麼?
2025年05月05日   •   8550次閱讀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這8個鮮為人知地方,禁止進入!
2025年05月06日   •   7524次閱讀
對你的Singpass做這些事,換來的不是快錢,而是坐牢!
2025年05月06日   •   7524次閱讀
衛塞節遇上母親節,新加坡一波活動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6498次閱讀
新加坡人過關新方式!手機一掃,輕鬆通關去馬來西亞!
2025年05月06日   •   5814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275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閱讀
新加坡留子們必看!在新加坡地鐵月台口渴,「喝下一口水」險挨罰500新元!😱
2025年05月06日   •   3933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
24萬富豪集體湧入新加坡!他們為何對獅城情有獨鍾?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閱讀
與新加坡人結婚有醫療和生育補貼?官方回應來了
2025年05月06日   •   3078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