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國家環境局網站發布的季度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度新增骨痛熱症病例高達5166起,較上一季約多一倍,且已有7人因此死亡,遠超去年全年的6人。
1. 骨痛熱症不容忽視
骨痛熱症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通過受感染伊蚊的叮咬而傳播。蚊子吸食骨痛熱症感染者的血液後,帶著病毒再去叮咬其他人,被傳染者一般在四到七天潛伏期後出現症狀。

通過受感染伊蚊的叮咬而傳播 來源:聯合早報
骨痛熱症有4種血清型(serotypes)。目前以感染第二型病毒(Den-2)居多。儘管一個人在感染後會對特定血清型產生免疫力,但隨後的感染變得更危險,可能導致更嚴重症狀。
嚴重情況可能有血漿滲漏、出血,甚至器官衰竭,可能喪命。因此,骨痛熱症不宜忽視。
患者症狀或因年齡而異,成人患者症狀往往比幼兒患者明顯,如頭痛、發燒、皮疹和肌肉疼痛。
2. 首季病例顯著新增
4月23日,國家環境局網站發布的季度數據顯示,去年10月至12月即上一季度,骨痛熱症病例增加2546起。到了今年首三個月,新增病例卻高達5166起,比上一季約多一倍。

全國預防骨痛熱症運動在武吉巴督區啟動
來源:聯合早報
骨痛熱症的活躍區也有所增加,今年首季度有517個,比上一季308個多68%;但其中447個在同期已脫離活躍區名單。
截至4月22日此月活躍區有81個。其中24個是累計了至少10起病例的黑區;宏茂橋3道和4道,以及武吉班讓的崗沙路這兩個黑區的病例增長最快,分別有144起和83起。
自今年以來,每周骨痛熱症新增病例都超過300起。上周新增343起,再前一周308起;截至4月20日,本地今年的累計病例已增多至6232起。
首季已有7人因此死亡,遠超去年一整年的6人。
3. 滅蚊行動在進行
常見的伊蚊滋生處包括住家的水桶和花盆等,以及公共場所的棄置容器、排水溝等。
今年首季度環境局發現了約5100個伊蚊滋生處,比上一季5200處略減。

清除伊蚊滋生處 來源:聯合早報
外交部長維文對崗沙路和Hazel Park公寓一帶有更多居民患骨痛熱症表示關注。
目前環境局已在該區公共場所、建築工地和住家展開密集檢查,發現15個伊蚊滋生處,其中11個在住家。並未在建築工地、巴士轉換站、勵進中學和購物中心Hillion Mall發現滋生處。
為積極清除伊蚊滋生處,環境局在區內進行了噴霧、清理溝渠積水等滅蚊工作,也為想獲得額外保障的居民住家噴灑少量殺蟲劑。
維文呼籲民眾,尤其是免疫力較弱的年長者,應更注意防蚊,加強這方面的預防工作。
參考資料:
1. 首季新增5166起骨痛熱症病例 感染第二型病毒居多,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