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回應基本收入標準報告:較低收入家庭可獲更多援助

示意圖。(圖:iStock)
政府針對《基本收入標準2023》研究報告作出回應指出,我國的援助計劃針對的是較低收入家庭,過去十年的社會開銷幾乎翻漲一倍。
由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向300多名公眾進行調查,前天(14日)發布的《基本收入標準2023:物價高漲下的住戶預算》(Minimum Income Standard 2023: Household Budgets in a Time of Rising Costs)研究報告指本地家庭的生活開銷預算,過去三年增加了4%到5%,並指我國仍存在低薪以及收入不平等的現象。
財政部、人力部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隨後發布聯合文告表示,歡迎能為公共對話提供深刻見解的調查研究,但也指出研究方法的不足之處,並對相關政策建議作出回應。
當局指出,在過去十年,我國的社會支出幾乎翻了一倍,從2011財政年度的180億元,增加到2021財政年度的340億元。
「我國的援助計劃針對的是較低收入或無法工作的群體,向面臨挑戰的家庭提供較多支持。」
在2022年,居住在一房式和二房式組屋的居民,每名家庭成員平均從政府計劃中獲得了超過1萬2000元。
最低工資模式未必是最好的
研究人員提出了三項改革建議,包括制定最低工資。對此,當局表示,支持確保較低工資員工擁有體面的工資,而最低工資不一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
「工資下限定得太低,受益的員工會比漸進式薪金模式(PWM)下的員工少;工資下限定得過高,技術含量較低的員工將面臨失業的風險,尤其是在他們的工作可以實現自動化的情況下。」
當局指出,勞資政三方合作夥伴已將漸進式薪金模式擴展到零售、食品服務和廢物管理等更多行業,以及行政人員和司機等職業。
未來幾年,漸進式薪金模式的工資要求也將大幅提高;打個比方,從2023年到2025年,零售業員工的工資將每年增長超過8%,而從2023年到2028年,大多數清潔工的工資將每年增長超過10% 。
在擴大後的漸進式薪金模式下,每十名較低薪員工中,就有九人將受惠。政府也推出了其他措施,協助較低薪員工進行提升。
加強退休保障
研究人員也建議,調整公積金模式,「保護較貧窮者的晚年」。當局表示,政府已在檢討如何加強退休保障,包括針對50歲及以上人士推出的共同前進配套(Majulah Package),以及加強樂齡補貼計劃等。
為確保計劃始終合時宜且充足,政府也會定期檢討計劃的範圍、覆蓋面和額度,例如在2022年8月和2023年7月提高社區關懷計劃(ComCare)的現金援助金額和人均家庭收入基準。
此外,政府會推出新政策或計劃,以應對新挑戰,以及推出一次性措施,以解決具體問題,或作為與新加坡人分享紅利的一部分。
報告採用數據和方法有局限性
財政部、人力部和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也指出,《基本收入標準2023》採用的數據和方法有局限性。
文告提到,這項研究假定較低收入家庭和中位數家庭所獲得的經濟援助相同;實際上,較低收入家庭可以獲得更多的援助。
因此,報告存在誇大最低收入,以及低估較低收入家庭所獲援助金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