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過去四十年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含量不斷增加,可能是導致全球1.35億人的過早死亡的重要因素,亞洲是全球PM2.5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最多的地區。
PM2.5增加過早死亡率
根據南洋理工大學(NTU)研究人員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過去四十年來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的含量不斷增加,這可能與全球1.35億人的過早死亡有關。
在這項研究中,過早死亡是指根據平均預期壽命,由疾病或環境因素等可預防或可治療的原因引起的死亡早於預期。
研究表明,1980年至2020年幾十年來,亞洲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居世界首位,高達9810萬人。
PM2.5是跨界霧霾期間的主要污染物,來自車輛排放、工業過程以及野火和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該研究發現,某些天氣現象(如厄爾尼諾現象)通過加劇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能夠加劇PM2.5的影響,這反過來又導致過早死亡人數激增14%。

新加坡的天際線籠罩在陰霾中 來源:CNA
患病幾率明顯增加
PM2.5顆粒比普通一根頭髮小約30倍,由於體積小,可以深入人體肺部,導致健康問題,尤其影響兒童、老人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等弱勢群體。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污染空氣中的人患與煙草無關的肺癌、中風、心臟病、哮喘,慢性阻塞肺病的風險較高。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副教授Steve Yim表示,這些疾病有明顯增長趨勢。
該研究估計,從1980年到2020年發生的過早死亡中有三分之一與中風有關。另外三分之一與缺血性心臟病有關,其餘的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癌有關。
該研究合作者LKCMedicine院長Joseph Sung也指出,「越來越多的從未吸煙的人,尤其是女性,可能會患上這種疾病,且這種趨勢在過去幾十年似乎正在上升。
而且PM2.5污染已導致中國4900萬人,印度2610萬人,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日本各200萬至500萬人過早死亡。

通勤船在空氣污染水平高的情況下穿越湄南河 來源:CNA
空氣污染事件頻發
研究發現,過去四十年中,全球發生了363起重大空氣污染事件,平均每年發生9起。每次空氣污染持續時間從兩個月到九個月不等。2002年數量最多,為15次,2004年和2006 年各有14次。
研究人員研究了空氣品質的變化如何受到三種氣候模式的影響,包括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印度洋偶極子和北大西洋濤動天氣模式。這三種現象每年同時導致全球約7,000人過早死亡。
東南亞地區最容易受到這三種天氣模式影響,每年約3,100人因天氣模式惡化的污染影響而過早死亡。嚴重的幾次發生在1994年、1997年、2002年和2015年,這加劇了細顆粒物污染的影響。
因此,此次研究認為「不僅應該在一個國家,且應該在全球範圍內緩解空氣污染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緊迫的信號。

被霧霾籠罩的新加坡 來源:網絡
此次研究是南洋理工大學去年啟動的5000萬新幣跨學科氣候研究計劃「氣候轉型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站牽頭,並由教育部資助。
數據來源於美國宇航局管理的數據集的數據,該數據集每月提供有關地球表面PM2.5濃度的信息,還有美國公共衛生機構健康計量與評估研究所關於全球死亡和污染相關疾病發生率的數據。
展望未來,NTU研究團隊將進行以新加坡為重點的更詳細研究,了解本地空氣污染模式,並進一步解釋氣候模式如何影響PM2.5的形成和減少。預計2024年底或2025年初產出初步結果。
參考資料:
1. Asia had highest number of premature deaths in the world for decades due to air pollution: NTU study,C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