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馬斯組織無差別攻擊平民、婦女和孩童,還扣押人質,算不算恐怖行為?
國會11月6日辯論一項關於以色列和哈馬斯衝突的動議時,這個問題成了一個焦點,其原因就必須從工人黨10月18日就以哈衝突發表的聲明說起:
眼尖的蟻粉可能已經留意到在最後一段中,用來形容哈馬斯10月7日在以色列南部行徑的字眼,是「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
外交部長維文在參與辯論時,闡述新加坡政府在以哈衝突中所採取的立場,其中兩點包括:
所有國家在採取軍事行動自衛時,有關行動必須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比例原則,並遵守戰爭法;
對恐怖主義採取零容忍態度。
但工人黨的聲明還是讓他不由得指出,即使聽過反對黨領袖兼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和工人黨議員嚴燕松在國會上的演講,還有一點必須澄清。
「我發現兩位工人黨議員都避開了『恐怖主義』這個字眼。這點我交由兩位稍後做出澄清,但我必須說的是,我第一次看到你們的聲明時,覺得其中有些模稜兩可。我認為你們今天在國會中的演講比較令人放心,但如果你們能清楚而不含糊地表明,無差別攻擊平民、婦女和孩童,並扣押人質,構成了嚴重的恐怖行為,那我會更放心。」
對此,畢丹星除了強調工人黨「不偏袒任何一方的立場」,既不能姑息恐怖行為,但也必須譴責以色列定居者至今仍在西岸強迫驅逐巴勒斯坦人,還引述了預防恐怖主義融資法令中,一份由政府跨部門委員會所定下的恐怖組織名單,並指出哈馬斯不在這個名單上,他因此不會質疑政府在該法令中列出的各項定義。

以色列搜救人員在哈馬斯10月7日突襲現場尋找罹難者遺骸和其他證物。(路透社)
但維文隨後追問工人黨是否認為哈馬斯在10月7日的行徑等同於恐怖行為,畢丹星和嚴燕松兩人也同意了這點。維文對此表示,感謝工人黨確認其立場是10月7日當天發生的事情是一起恐怖襲擊,應該受到堅決譴責。
這乍看之下只是一場咬文嚼字的小風波,但從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的演講來看,其實不然。
黃循財在演講中重申:新加坡的外交政策必須由新加坡人自己決定,也就是說,不能被外人牽著走。恐怖主義對新加坡構成明顯和真實的威脅,因此,譴責哈馬斯襲擊符合新加坡的國家利益。
「有些人質疑了工人黨對哈馬斯行徑的立場,甚至還有些人會問:工人黨是不是故意忽視了這些。所以畢丹星先生清楚解釋了工人黨的立場,並譴責哈馬斯的行徑,都讓我感到欣慰。他或許也願意更新工人黨上載到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內容,以反映這個立場,避免產生任何模稜兩可的解讀。
這不是小事,也不是挑剔文字,這是關於原則的重要問題,因為這牽涉到我們的國家安全。在這種事情上,政黨不應該為了撈取政治積分跟政府相互較勁。」
畢丹星最終同意將他和嚴燕松國會演講稿的連結貼在聲明下方,以更清楚地闡明工人黨的立場,但他的回答並沒有就此結束:
「政府就以哈課題沒有私下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擔憂,10月18日當天我也沒有收到來自外交部長或任何人的信息,指出該聲明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有問題。
但是,我向外交部長、政府和副總理保證,政府日後如果認為可能出現牽涉到國家安全的問題,而這些又是反對黨不清楚或忽視的問題,請讓我們知道,我們肯定會很慎重地考慮這些觀點。因為即使我們知道某項課題可能激起雙方人民的強烈情緒,我們最終也希望建立團結的新加坡。」
畢丹星Threads轉載以哈衝突相關文章
工人黨上載到臉書的聲明的確在6日傍晚就加上了畢丹星和嚴燕松演講稿的連結,但畢丹星個人在另一個社交媒體平台Threads的活動,又是另一回事了。
他在四周前,也就是大約在哈馬斯襲擊發生後,開始轉發不少跟以哈衝突相關的文章,並從每篇文章中摘取一句做貼文內容,不做其他評論。
以他11月5日的貼文為例:

(截圖)
在不同的社交媒體刊登不同的內容不是什麼新鮮事,畢丹星在Threads帳號分享的文章和貼文內容,當然可以解讀為他的個人看法,但他既是國會反對黨領袖兼新加坡最大反對黨工人黨秘書長,要把他的個人看法和政治身份分割開來,恐怕不容易。
如果兩者可以區分,那麼畢丹星個人對哈馬斯組織無差別攻擊平民、婦女和孩童,還扣押人質有什麼看法,或許也是個值得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