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喜臨門!
娘惹裝卡峇雅(Kebaya)申遺成功!
中國春節申遺成功!
12月4日真是個好日子。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泰國聯合申報的傳統服飾卡峇雅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申遺結果公布後五國代表合照
在同一天,中國的春節也順利完成申遺,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一員。

中國春節習俗:寫對聯
這不僅是對兩項傳統文化的認可,更是對全球多元文化遺產保護的再一次推動。
從日常服飾到世界文化瑰寶
也許你和卡峇雅的初見是在新航的班機上,畢竟長期在各種航空公司排行榜上屠榜的新航,身著卡峇雅的空姐們絕對立下了汗馬功勞。

卡峇雅不僅僅是好看的空姐制服,更是一些女性朋友平時喜歡穿著的特色服裝。


除了女性朋友穿的卡峇雅,我們還能看到各種「花襯衫」。

2022年8月30日,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會見印度尼西亞經濟事務協調部長,雙方都穿著「花襯衫」
這些花襯衫可不是什麼隨便的「街頭設計」,東南亞各國領導人在會晤時,一般都會穿Batik 蠟染服裝,越是正式的場合,越是穿這樣「不正式」的風格,哪怕在一排西裝革履中,也從未露過怯。
歷史傳承,從娃娃抓起
文化的根基在於傳承,而傳承的關鍵則在於年輕一代。在文化傳承的政策上,新中兩國已經不約而同地著手從孩子抓起,讓他們從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計劃明年(2025)通過數字化學習資源和趣味遊戲,將卡峇雅的歷史與工藝帶入小學課堂。

這些資源不僅展示了卡峇雅精美的刺繡與蠟染工藝,還通過互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服飾背後的文化意義。這種以教育為核心的文化推廣,正在培養新加坡兒童對本地多元文化遺產的認同感與保護意識。

多年以來中國在春節文化的傳承中一直以來不遺餘力。不僅僅是每年都舉辦的春晚,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組織節日教育活動,如剪窗花、貼春聯等。將這種文化價值觀代代相傳。
卡峇雅也在多國的合力中展現了它歷經數世紀的文化生命力。
不僅僅是服飾更是承載歷史的傳奇 卡峇雅,作為一種修身上衣,製作工藝高度講究,通常搭配紗籠
(Sarong)
,以精緻的刺繡圖案到搭配的巴迪布
(Batik)
顏色,每一個細節都展示了娘惹文化的優雅。其設計既體現了華人傳統手藝的細膩,又融入了馬來文化的自然圖案,成為東南亞文化融合的象徵。
這種看上去與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服裝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服飾,其歷史可以追溯至鄭和下西洋的時代。

鄭和下西洋寶船木刻畫 圖源:維基百科
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至少五次到了馬六甲。當時大量福建、廣東等地的華人來到南洋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獨特的族群——峇峇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Peranakan,指新加坡土生華人),他們的後代,男的稱「峇峇」,女的稱「娘惹」。最終演化成了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圖源:NAS
鄭和的遠航更是將中國的紡織工藝帶到了東南亞,與當地的手工藝傳統及美學風格相結合,為卡峇雅的設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這使得卡峇雅成為一件融合歷史、藝術與身份的「移動博物館」。

這種文化既保留了華人的傳統手藝,也吸收了馬來文化中的自然元素和蠟染工藝。卡峇雅作為服飾,不僅展現了這種跨文化交流的成果,還成為多元文化共生的典範。
李光耀出生在一個峇峇家庭
峇峇娘惹後來經歷了英國的殖民長時間殖民,中國對於他們來說,漸漸地模糊、遙遠。他們受英文教育,講一口流利的英語,熟悉英國的規章制度和風俗文化。卻還嚴格遵守華人傳統禮儀和習俗。海峽殖民地政府利用他們對英國和新馬本地的知識和人脈,協助治理華人社會。
建國總理李光耀,就出生在峇峇家庭。

4歲的李光耀「小朋友」
然而,現在你如果跟人說李光耀是峇峇、李顯龍是峇峇,肯定被嗤之以鼻。
早在第四代峇峇,他們就已經融入了新加坡華社,已經完成了」新加坡華人「的身份和文化認同的轉變。
但是,娘惹文化並沒有隨著身份的認同而消失,轉而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在新的時代綻放光彩。
娘惹文化的風潮
2008年新傳媒電視劇《小娘惹》一經推出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不僅紅遍東南亞,在中國播放後也廣受好評,所掀起的」峇峇娘惹「風潮更是不少劇迷紛紛來到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這些保留土生華人文化與建築的城市打卡旅遊。

位於新加坡東海岸路的金珠肉粽和娘惹文化館,經常人頭攢動,不只有聞粽香而去的本地人,還有許多想要一窺娘惹文化的外國旅客。
為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卡峇雅的文化意義,新加坡國家文物局(NHB)與南洋理工學院(Nanyang Polytechnic, NYP)的四名畢業生合作,推出了別具一格的 卡峇雅貓鑰匙扣項目。
這些鑰匙扣通過將傳統卡峇雅服飾與貓的卡通形象相結合,以現代設計詮釋傳統文化。公眾可於2025年3月至5月間,通過島內流動售貨機免費兌換盲盒鑰匙扣,參與簡單的互動遊戲即可獲得。
娘惹服飾已經成為連接過去與現代的重要文化符號,影響了從時尚設計到旅遊產業的各個領域。也增強了東南亞社區的文化自豪感。
新加坡的公共假期
只有春節是放2天
中國春節申遺成功,新加坡居民也感到由衷高興。要知道,新加坡一共11天公共假期,春節是唯一連放兩天的,其他的都只放一天,包括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可見春節在新加坡的重要性。
新加坡通過其特有的節慶活動,融入了各族文化,展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魅力。其中,為慶祝春節而舉行的「春到河畔」和「妝藝大遊行」,正是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煥發光彩的重要舞台。
春到河畔是每年春節期間新加坡的標誌性慶祝活動,濱海灣一帶化身燈火輝煌的文化盛會。

活動以傳統春節元素為核心,融入本地特色,如巨型花燈展示、國際化表演節目,以及融合現代科技的燈光秀,生動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通過這些活動,傳統習俗得以延續,而跨文化的參與更增添了活力。

妝藝大遊行則作為元宵節的重頭戲,從1973年起便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準備為妝藝大遊行申遺。

這場年度盛典以花車、舞蹈、音樂和服飾展示為核心。

中華文化元素如舞龍舞獅、民族舞蹈、傳統燈籠等與馬來、印度及歐亞文化交織在一起,體現了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和諧。

這些活動不僅展示了傳統文化在多元社會中的生命力,也向全球觀眾傳遞了新加坡作為文化交匯點的魅力。
Alex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眼丨來源
NAS、央視網、維基百科、新加坡旅遊局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