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的重要時刻,新加坡與美國簽署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此舉旨在促進兩國在核能領域的知識與技術交流。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新加坡與美國正將雙方的合作關係擴展至包括人工智慧和民用核能等新興技術領域,這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評估新加坡未來能源選擇的多樣性。

圖源:FACEBOOK
布林肯在講話中強調,此次訪問及合作協議的簽署,不僅拓寬了美新雙邊關係的範圍,還加深了兩國合作的深度和效率。7月31日,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與布林肯共同簽署了名為《123協定》的合作文件,並在隨後的媒體見面會上共同亮相。
東南亞多個國家已簽署123協定
黃循財表示,新加坡和美國正在將雙方的關係推向新的高度,這不僅涉及民用核能,還包括對新興技術的探索,以便更好地為新加坡的能源未來做出規劃。《123協定》的命名來源於美國《原子能法》的第123條,該法律要求美國在與其他國家或組織進行重大非國防核合作前,必須簽訂相應的核合作協議,並且該協議必須符合九項核能不擴散的標準。

這項協議的簽署,將使得新加坡能夠獲取一些原本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核相關技術信息,從而促進兩國學者、政府機構和企業等在知識分享、培訓計劃以及核安全領域的合作。新加坡外長維文指出,《123協定》為新加坡和美國深化民用核能合作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框架,並確保了這一合作符合最高的安全、安保和防擴散標準。
在簽署《123協定》後,該協議將提交給美國國會審議,預計在2024年底生效,有效期為30年。截至今年7月初,美國已經與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24個合作夥伴簽署了《123協定》,其中東南亞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越南。
新加坡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在簽約儀式後向媒體表示,新加坡尚未決定是否最終採用核能。但近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的進步,為新加坡探索能夠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新途徑提供了可能。這些發言和行動標誌著新加坡在能源領域的積極探索和進步,同時也展現了其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的承諾。
新加坡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將成為關鍵
在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核能研究,並在核工程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相比之下,新加坡在核研究方面的起步較晚。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國立大學可持續金融和綠色金融研究所能源轉型主任布羅德斯托克博士(David Broadstock)指出,簽署「123協定」的目的是解鎖核知識,推動相關研究,這與新加坡多年來在是否採用核能發電問題上的審慎態度是一致的。他認為,核技術在過去幾十年里迅速發展,安全保障措施也在不斷加強,但公眾對核能的認識仍停留在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電站泄漏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記憶,因此改變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也十分重要。
新加坡國大能源研究所所長李寶勝副教授表示,簽署「123協定」是新加坡在強大核治理框架下,為探索核能邁出的標誌性一步,也強調國際合作在應對全球能源和氣候變化挑戰中的重要性。簽署「123協定」不僅開闢了全新的核研究機會,也凸顯了新加坡致力於保持最高標準的核治理,為可持續和具韌性的能源未來做出貢獻。
新加坡與美國的這次合作,不僅為新加坡提供了核能技術的發展機會,也展現了新加坡在核能領域的開放態度和對可持續能源未來的承諾。通過與美國等國際夥伴的合作,新加坡有望在核能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為全球的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