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國白米價格攀升至每公噸648美元,達到15年來最高水平。(路透社)
作者 劉智澎
炒飯、雞飯、雜菜飯……紅螞蟻幾乎每頓午餐或晚餐都離不開米飯。
看到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心裡不禁涼了半截: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最新數據,7月份全球大米價格指數同比上漲19.7%,達到129.7點,是12年來最高水平。
當中以泰國米價漲幅最大。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的數據顯示: 作為亞洲基準的泰國白米價格攀升至每公噸648美元(約880新元),是2008年10月以來最高,比起去年飆漲50%。
全球有將近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大米價格飆升可能增加大米進口國的支出,進而加劇全球食品通脹壓力。
極端天氣頻發,以及稻米大國限制出口,被視為米價高企背後的推手。
更重要的是,這波漲勢會持續到何時?
當厄爾尼諾遇上颱風洪災
說到極端天氣,不得不提到厄爾尼諾(El Nino)現象。 生產大米離不開雨水的滋潤,但七年一遇的厄爾尼諾現象,使東南亞國家面臨降雨量減少的乾旱天氣,預計將影響今年的大米產量。
作為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的泰國,今年高溫天氣頻繁。泰國中部主要種植區的累計降雨量比正常水平低了四成,缺水風險高。

泰國面臨降雨量減少的乾旱天氣,預計將影響今年的大米產量。(路透社)
泰國政府為了節約用水,開始呼籲農民改種耗水較少的作物,以應對乾旱天氣。
據估計,種植一公斤大米,需要約2500升的水。
乾旱固然是問題,洪災更不見得是好事。
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農糧生產,近期受「杜蘇芮」颱風帶來的洪災衝擊。黑龍江和吉林省大片農田被淹沒,有農民擔憂大米產量可能減半。
隨著中國在國際大米市場增加收購,米價料進一步推高。

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農糧生產受洪災衝擊,黑龍江和吉林省大片農田被淹沒。(中新社)
同樣因暴雨來襲,印度北方有數千公頃稻田嚴重毀損。等待收成的稻米浸泡在水中超過一個星期,借錢種稻的農夫生活難以為繼。
一名印度農夫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時說,6月是播種的主要月份,但洪水摧毀了第一季的作物,第二季作物也無法耕種。
上個月,印度的大米庫存跌至五年來最低,白米零售價也因此上漲3%。
產米大戶收緊「米袋」
為控制米價及確保國內市場供應穩定,印度政府從今年7月20日起禁止非印度香米(non-basmati rice)出口,導致全球米價水漲船高,每公噸上漲約80美元(約108新元)。
各國進口商紛紛轉從其他東南亞國家搶購大米,許多農民也趁機抬高米價。
雖然泰國已表明不會禁止大米出口,但隨著米價大幅上漲,供應商很難再履行早前以較低價格簽訂的合同。
據路透社報道,泰國和越南的大米出口商即將重新談判8月的出口合同,預計會提高50萬公噸大米的出口價格。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去年出口約2250萬公噸,占全球貿易超過四成。其次是泰國和越南,分別占15%和14%。

為控制米價及確保國內市場供應穩定,印度政府從上個月起禁止非印度香米出口。(路透社)
印度宣布出口禁令後,阿聯也隨即宣布暫停大米出口四個月,俄羅斯則把之前頒布的大米出口禁令延長至今年底。
這些禁令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引發恐慌性購買,加劇市場對大米供應短缺的擔憂。 (所幸這種現象沒在新加坡發生……)
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 「出口限制對糧食生產、消費和價格將造成長遠影響,也會導致全球糧食危機進一步惡化。」
米價漲勢看不到盡頭?
雪上加霜的是,地緣政治衝突也加劇糧食供應的不穩定。
俄羅斯上個月宣布退出與烏克蘭的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可能促使全球穀物價格上漲10%至15%。
這項去年7月簽署的協議,原本讓烏克蘭通過黑海出口近3300萬公噸的穀物,對改善全球糧食安全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糧食安全的哈佛大學名譽教授蒂默(Peter Timmer)預測,未來六至12個月,全球大米價格可能進一步攀升。
「問題在於,價格上漲會是漸進式的,讓消費者可以從容應對?或是類似2008年的糧食危機,飛漲至每公噸1000美元或更高?」

每次看到超市人員更新米價,紅螞蟻都膽戰心驚。(海峽時報)
馬來亞銀行經濟師蔡學敏指出,最大的風險是厄爾尼諾現象和氣候變化,會否擾亂農業生產並推高整體食品通脹。
他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說,這可能會刺激各國出台更多保護主義政策,進而加劇全球糧食短缺和價格壓力。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卻認為,全球米價在一年內就會回落,民眾不必過分緊張。
「吃大米的人主要聚集在亞洲,而這裡同時也是水稻的主要產區,運輸路徑較短,可以自給自足。稻米價格上漲會刺激其他國家投入增產,大米價格自然就會回落。」
自給自足 新加坡也可以
要在社區產米,不依賴外國進口,新加坡辦得到嗎?
其實早在去年2月,新加坡已成功在鄰里垂直農場收成第一批稻米。
這個樓高六層的垂直農場就坐落在淡濱尼5道第146座組屋旁,由鐵架依組屋外牆搭建而成。
稻米就長在農場頂層約兩平方米的土壤中。

這個樓高六層的垂直農場坐落在淡濱尼5道第146座組屋旁,由鐵架依組屋外牆搭建而成。(聯合早報)
這個稻米種植試點項目,由淡馬錫基金會和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推動。這所研究院研發的淡馬錫稻米,自2016年起就在印度尼西亞稻田量產,並在新加坡銷售。
經特殊改良的淡馬錫稻米較矮小,適合在高溫潮濕的城市生長。

經特殊改良的淡馬錫稻米較矮小,適合在高溫潮濕的城市生長。(聯合早報)
除了產量高(一年三產),生長周期只有四個月,這種稻米還能抗蟲害,可在兩個星期無水灌溉的情況下繼續生長。
在不久的將來,新加坡或許不再需要從泰國、越南和印度進口大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