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健身教練曾建隴拍攝華語和方言教學視頻,鼓勵樂齡人士在家運動。(Bronson Chan YouTube / 紅螞蟻製圖)
作者 鄭智浩
「Hello大家好,ho seh boh!(福建話:你好嗎?)」
一句簡單親切又接地氣的問候,在無形中拉近了本地健身教練曾建隴(39歲)與樂齡人士的距離。
冠病疫情以來,許多國人只能在家中蝸居,鮮少出外活絡筋骨。曾建隴於是製作各類適合阿公阿嬤鍛鍊的視頻,輔以地道的英語、華語和方言(福建、廣東、潮州話)口音,向樂齡人士示範如何健身: 只要你肯動起來,健身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上了年紀的蟻粉別擔心,你不必學年輕人擼鐵或伏地挺身,也可鍛鍊好身體。
曾建隴的視頻多半是些瑜伽姿勢類的伸展動作,說是適合樂齡人士學習,有助於血液循環、放鬆肌肉。
之所以選擇以方言教學,是因為曾建隴自小就使用福建話與祖父母和爸媽溝通,同時他也認為樂齡人士看了會有親切感,更願參與其中。他告訴《新明日報》:
「姿勢都不激烈,我先前也與一些學生們練習,並調整過,適合一家大小一起做。我也有在影片中提醒大家不要勉強,應該以舒服的方式練習瑜伽。」
樂齡人士運動得「慢慢來」
自去年11月起,這位育有一名7歲孩子的年輕爸爸就嘗試錄製視頻,沒想到竟吸引了一票「老徒弟」透過螢幕拜師學藝。
其中一段以福建話拍攝的12分鐘基礎瑜伽視頻,甚至獲得網民劇烈迴響,在社交平台Instagram已有逾1萬1500次點閱率。
曾建隴近日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說:
「我希望樂齡人士都能像觀看情景喜劇(sitcom)那般放鬆、歡笑,同時鍛鍊身體,而不是如同那些常見的、十分嚴肅的健身視頻。參雜各種語言,能更好地與樂齡人士交流。」
在多個視頻中,可看到曾建隴手把手帶著樂齡徒弟運動。除了耐心指導及糾正動作技巧,也一再強調要「慢慢來(ban ban lai)」,避免激烈活動損傷關節。
健身器材也非常容易取得。僅需常見的椅子、瑜伽墊,甚至一支掃把即可。
一位跟隨曾建隴健身兩年半的Uncle Yee(71歲)俏皮地說:
「坐著不動越久,你就越早走!」
Uncle Yee前幾年透過兒子認識曾建隴,目前父子倆都在積極健身。他表示,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機能和肌肉力量很容易流失,所以更要嘗試運動,而不是久坐不站。

常與曾建隴(左)一同出現在鏡頭面前運動的Uncle Yee。(bc_flowstate Instagram)
曾車禍撞裂脊椎,開始健身當復建
其實,在曾建隴開朗健談的外表下,有著不為人知的慘痛過去。
2011年,一場貨車與腳車相撞的事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他意外受到強烈撞擊,導致三分之一的脊椎骨裂,後來幸好痊癒了,醫生建議持續運動復建。
隨後,他誤打誤撞接觸健身,逐漸成為日常習慣。一開始他會和周遭友人分享相關知識,沒想到後來有許多人找他授課,最後甚至成了他的職業。
曾建隴透露,他的學生一半以上都超過50歲,其中有四人還是帕金森病患。
「我有七八名樂齡學生,有人還帶著父母或阿公阿嬤一起來運動,希望改善含胸駝背、肌肉鬆弛、關節活動受限等健康問題。」
在影音平台YouTube上也經營著頻道的曾建隴表示,樂齡人士並非都跟不上科技的腳步。相反地,一些樂齡人士非常喜愛看YouTube視頻,很容易透過教學視頻接觸他們。
「這也是鼓勵兩個世代建立聯繫的好機會......或許這些視頻也會分享到他們的孫子和孩子手上,很有可能反過來,這成了一家大小的聯誼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