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既是人傳人,是否應減少新加坡人口密度,調低690萬的人口目標?專家認為,傳染病散播不能單單歸咎於人口密度,更多是因人與人的接觸,新加坡應思考如何在社區、辦公室與客工宿舍打造更多獨立區塊,減少非必要人流。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昨天通過面簿直播舉辦題為「從冠病疫情中反彈」(Bouncing back from COVID-19)的網絡論壇,受邀嘉賓圍繞企業和個人應如何在新常態中應變求存展開討論。
嘉賓之一、納丹訪問學者蔡君炫博士說,人口密集是城市得以成為經濟、政治和社會重鎮的原因,因此不該全盤否定,香港、首爾和台北等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將疫情控制得很好。

嘉賓認為,人口密集是城市得以成為經濟、政治和社會重鎮的原因,不應全盤否定。(檔案照)
也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的她指出,關鍵在於設計,而醫療危機迫使我國重新思考城市規劃。
「如果你將新加坡劃分為多個區域,那我們希望擁有的是更多自給自足的區域,擁有離家更近的工作機會和設施,可減少人們出行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從而緩解城市和商業中心的擁擠程度。」
實際上,新加坡近年已逐步發展這類區域中心,蔡君炫提出,須重新思考的是區域中心的規模、建設速度,以及中心內是否仍須要這麼多辦公空間。
較多人聚集的場所,如辦公室、學校、療養院、客工宿舍等,建築格局也得重新設計。蔡君炫以客工宿舍為例指出,癥結不在於居住人數,而是每一層樓和每一間房都須提供一定的間隔,及減少共用廁所的人數。

蔡君炫以客工宿舍為例指出,癥結不在於居住人數,而是間隔。圖為一座客工宿舍樓的外觀。(檔案照)
其他論壇嘉賓也同意,減少人口密度非抗疫關鍵,更重要的是企業和個人能否在充滿不確定的局勢中靈活應變,為挑戰尋找創新解決方案。
經營酒店和餐館的Unlisted Collection創辦人盧立平舉例,須要頻繁與人接觸的酒店業,正落實零接觸登記入住系統,未來有望看到更多射頻識別(RFID)門鎖和QR碼。
他說:「我們也正在為餐館廚房尋找分隔空間的解決方案,以便廚房一部分可與另一部分完全隔開,前台也能與廚房團隊分隔,通過出餐口來上菜,減少人員間的肢體接觸。」

新加坡很多餐飲店面空間有限,如何保持桌子之間的安全距離是一大問題。(檔案照)
嘉賓提醒企業要生存須改變心態
針對外籍員工,盧立平強調,現實情況是,企業需要具備不同技能的人,而新加坡人口太少,無法在這方面自給自足。
他坦言,新加坡勞動政策仍有改善空間,尤其是員工效率不如澳大利亞等國,原因是國人習慣為某些服務支付較少費用,但人們必須意識到,效率有時是隨著薪水而提升的。
隨著經濟重啟,論壇嘉賓提醒本地企業要生存就須改變心態,別奢望回到從前。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前院長梁文松教授指出,過去幾個月的經驗顯示,事態可迅速改變,因此,即便無法掌握所有信息,也須快速決策和果斷行動。
這也意味著人民須改變對政府的期望。外在局勢瞬息萬變,企業不應坐等政府告訴他們如何前進,而要根據情況積極調整。人民也不該指望有個不會犯錯的政府,不要因一個錯誤就全盤否定政府的努力,而應全面評估。
論壇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博士主持。其他嘉賓包括衛生部傳染病管理司司長李堅明副教授和新加坡管理大學行為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振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