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古話,叫做「故土難離」,中國人有著很深的故鄉情結。家鄉是每一位遊子最魂牽夢縈的地方,從古至今,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則很少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在我國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人口遷徙,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闖關東、走西口等。當然,這種人口流動現象不僅僅只是限於國內,還有不少人選擇了移民海外,其中下南洋就是典型代表。

眾所周知,華人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尤其是新加坡,華人數量超過了七成,他們大多都是福建和廣東一帶移民的後裔。不可否認,老一輩華人是非常愛國的,抗戰期間,南洋華人自發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帳祖國難民總會」,即「南僑總會」,為民族救亡圖存大業傾囊相助。南僑總會前後總共捐獻了超過4億國幣,衣服、食物和藥品更是不計其數,為此,孫中山先生曾讚譽——「華僑乃革命之母」。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同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華人後代,不過他對大陸的情感卻沒有那麼濃烈。

1965年,新加坡剛剛脫離馬來西亞之際,曾有不少華人遊說李光耀,希望他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都被李光耀的嚴詞拒絕。李光耀曾這樣說過:「老一輩確實有種浪漫的情懷,他們把寄錢回國視為自己的某種義務,所以陳嘉庚回去建了學校。這是所有華人移民者的夢想:我要好好發展,然後幫助我的親人。」李光耀並不否認自己是華人,不過對其而言,新加坡人這重身份才是最貼切的標籤。

李光耀來大陸訪問時,曾一位中國學者送給他一份族譜,上面記載著李光耀家族六代以前的一位祖先曾官至廣西總督,並且他的曾祖父在新加坡發跡後也曾回國捐過官,還修建了一所大宅院,畫像至今仍保留在宅子裡。曾經有大埔縣的同鄉致信李光耀,希望他能回故鄉參觀並出資修繕一下祖宅,不過李光耀對此卻並無不感興趣,他說:「因為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新加坡人,我是不會回去參觀的……我對我的祖籍不抱有任何浪漫的想法。」

有一次,有位記者向李光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在日漸強大,新加坡的年輕人肯定會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精明的政治家李光耀自然聽出了記者的弦外之音,他回答說:「我們早已不一樣了,根本無法融合,回歸祖國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李光耀看來,雖然新加坡華人與大陸百姓同宗同文,但是雙方走的道路不同,無論是在生活觀念還是價值取向方面,都早已經截然不同,因此想要再次融合在一起幾乎沒有可能。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有三成的馬來人跟印度人,李光耀認為如果貿然做出一些決定的話,勢必會讓新加坡走向分裂。

基於現實處境,李光耀致力於把新加坡打造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憑藉著馬六甲海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他認為新加坡必定能夠保持繁榮,因此回歸祖國只能是一個浪漫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