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打散工微薄收入養育四子女 夫婦盼孩子有更好的未來

住在租賃組屋的夫婦倆靠打散工賺取微薄收入養育四名年幼子女,有時每個月進帳不足1000元,還得騰出一部分的錢償還債務。由於資源有限,夫婦倆往往得先解決當前的問題,讓他們無法放遠未來。
62歲的陳思明與41歲的妻子育有四個孩子,兩個女兒年齡分別為10歲和8歲,兩個兒子則是5歲和4個月大。一家六口住在亨德申路(Henderson Road)的兩房式租賃組屋已有12年。
由於空間狹窄,他們一家人都睡在同一間房間,孩子們得共用一張擺放在客廳的書桌,日常用品堆滿整間房子。
因照顧幼兒無法從事全職工作
由於需要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夫妻倆無法從事全職工作。目前,陳思明以開私召車為生,妻子則是一名鐘點清潔工人。兩個人月收入加起來約1200元,有時甚至少過1000元,日常生活成了一大問題。
陳家在今年3月加入社區聯繫站(ComLink)計劃後,家庭導師伍善憶和義工古普塔(Manas Gupta)會協助他們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定期探望,帶來餅乾、麵包、美祿等食物,還有牙膏、牙刷、沐浴露等日用品,以及給新生兒的奶粉和紙尿布等。
陳思明接受《8視界新聞網》訪問時說:「全職工作很難,因為我有小孩。全職工作的時間是綁死的。我做兼職司機,有工我就做,沒有工我就在家裡看孩子。」
他也指出,附近租賃組屋的住戶都是低收入家庭,很多人跟他一樣得過且過,因此這些援助為他減輕不少負擔。
家庭導師對症下藥引導全家人
陳思明說,社區聯繫站計劃所帶來的最大幫助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
他表示,孩子們的學費、書本、校服等費用在教育部經濟援助計劃下得到補貼。孩子們每天也會獲得2.60元的餐食補貼。
兩個女兒分別就讀小四和小二,夫婦倆難以在學業上提供幫助,所幸有家庭導師和義工每周兩次登門輔導課業和講解習題。

義工和家庭導師帶著食物和生活用品探望陳家。(圖:陳良同)
因欠債打消擁房念頭
許多住在租賃組屋的弱勢家庭都嚮往擁有自己的房子,但由於收入和積蓄較少,這些家庭更容易陷入債務困境,影響他們實現長期目標的能力。家庭導師伍善憶認為,陳家目前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家庭債務問題,「只要陳家還在舉債,利息就會不斷增長,加重他們的債務負擔。」
陳思明坦言,他因欠債打消了擁屋的念頭。他透露,自己年輕時因賭球欠下不少債務,甚至有大耳窿追債,好在他迷途知返戒掉賭癮,將債務合併,目前還有幾千元待償還。他表示,他目前也沒有辦法存錢,剩餘的錢都是用來還債務。
「我的債全部是合併了,我一個月有多少就還多少,每個月慢慢還100、200元。」
為了協助陳家增強財務韌性,伍善憶也向陳家夫婦傳授了財務、預算和儲蓄的知識。
社區聯繫站家庭明年下半年起將獲更多資助
政府剛宣布,將從明年下半年起推出提升版社區聯繫站計劃。與家庭導師合作,並採取積極措施實現長期目標的受惠家庭將從明年下半年起,獲得額外資助。
當局將針對學前教育、穩定工作、還債和買房這四個主要方面,更好地輔助受惠家庭。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蔡瑞隆指出,提升版社區聯繫站計劃旨在幫助這些家庭自力更生,並打破貧困等等的惡性循環。
「我們必須傾全力確保居住在租賃組屋的孩子們,不會在人生的長跑中永遠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