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精準醫療作為一種前沿的醫學模式,正在全球醫療市場展現出巨大潛力。
美國市場分析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估計,全球精準醫療市場於2024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6.3%,到了2030年,預計將達到約2492億美元(約3366億新元)。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當全球注意力逐漸轉向精準醫療,已在生物醫學領域默默耕耘了20年的新加坡,迎來了技術創新、產品製造和商業化的新機遇。
國際藥企掀起赴新熱潮
近年來,憑藉不斷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創新研發環境,新加坡吸引了不少國際製藥公司赴新投資和設廠。
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美國的賽默飛世爾科技與新加坡初創公司覓瑞(Mirxes)及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合作,發展和臨床驗證先進的下一代基因測序,旨在開發東南亞社會負擔得起的早期癌症檢測。
阿斯利康(AstraZeneca)
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於2024年5月宣布了一項規模15億美元的項目,在新加坡打造全球首個端對端、生產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簡稱ADC)的設施。ADC是新一代癌症治療方法,可通過靶向抗體,直接向癌細胞輸送高效藥物,因而被稱為「魔法子彈」。
葛蘭素史克(GSK)
英國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在新加坡設立了一座高活性藥物生產設施和實驗室,生產抗體偶聯藥物的一種關鍵成分。
信息服務公司Fitch Solutions旗下研究機構BMI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新加坡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跨國製藥公司的投資,將支持新加坡在精準醫療領域的蓬勃發展。
本地初創企業展現強勁勢頭
除了國際製藥公司,在政府的支持與培養下,新加坡不少初創公司也投入精準醫療領域並取得了良好發展。近年來,新加坡成功孵育出300家生命科學初創公司,有些已經成為精準醫療領域的新星,如蜂鳥生物醫藥公司(Hummingbird Bioscience)。
在新加坡約有100名員工的蜂鳥生物醫藥(Hummingbird Bioscience),研發了主要針對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3(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簡稱HER3)的抗體偶聯藥物,並從全球150種藥物中脫穎而出,於2023年10月成功將公司首個抗體偶聯藥物授權給美國的Endeavor BioMedicines,授權金額高達4.3億美元。
新加坡初創公司的研發實力,也得到了醫療巨頭和風險投資的重視。2023年10月,美國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宣布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簡稱EDB)合作,協助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初創公司,更快將它們的早期研髮結果,發展成創新藥物、醫療技術和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強生公司
合作項目由強生旗下的生命科學孵化器和加速器JLABS執行,目前已取得良好進展。JLABS在新加坡的投資組合有35家公司,其中53%位於新加坡,88%的公司專注於精準醫療。
開創精準醫療新未來
順應醫療發展大趨勢,新加坡政府為精準醫療行業發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的「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RIE2025)即涵蓋了精準醫療。此外,新加坡政府在2017年啟動了為期10年的全國精準醫學計劃(National Precision Medicine),旨在為新加坡推行相關醫療建立框架和完善基礎設施,至今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目前新加坡已有60多家生物製藥廠,2023年生產價值總值187億元的產品,雇用超過9500名員工,在過去10年增加78%。包括生物製藥和醫療科技在內的生物醫療科學產業,2023年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2.6%,為全球市場生產價值近380億元的產品。

顏金勇
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
精準醫療領域具有強大增長潛力,全球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740億美元(約996億新元),預計到2030年將以平均每年11.5%的速度增長。
精準醫療的下一個浪潮將是人工智慧(AI)輔助創新藥物研發。人工智慧在精準醫療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預測,能夠加速藥物研發進程並優化治療方案。新加坡將積極把握這一新風口,推動精準醫療邁向智能化新時代。
政府持續的政策支持、雄厚的科研實力和成熟的產業生態,讓新加坡成為全球醫療企業的創新沃土。未來,新加坡將攜手更多企業推動精準醫療技術的進步,共同書寫人類醫療事業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