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媽媽別拿太重的東西!(聯合早報)
作者 劉智澎
看到年紀大一點的女性懷孕,老一輩都會用「老蚌生珠」來形容。
這樣說或許是在開玩笑,但聽在高齡產婦耳里,心裡難免不是滋味。
新加坡去年的整體生育率跌至0.97的歷史新低,一般相信跟女性遲婚和遲育有關。
25歲至34歲被視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但新加坡統計局去年的數據顯示,這個年齡層的已婚女性比率顯著減少。
25歲至29歲女性只有29.2%已婚,30歲至34歲則有64.1%。
在新加坡面臨生育潮「降溫」的同時,高齡產婦的比率卻罕見地回升,引人關注。

新加坡的生育率上不去,真的跟女性遲婚遲育有關嗎?(聯合早報)
新加坡歷來最年長的孕婦是58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分娩年齡超過35歲,即算是高齡產婦。
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的數據顯示,去年有19名孕婦的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三人超過55歲。
覺得不是很多?讓我們跟往年做個比較:
從1989年至2009年的21年間,50歲以上的孕婦只有六人;
2010年至2022年的13年內,總數激增至42人。
當中最年長的,要屬2016年誕下雙胞胎的58歲婦女。
負責接生的邱忠傑醫生當時告訴《海峽時報》,這名婦女與62歲的丈夫多年來努力嘗試生育不果,最終在馬來西亞新山的一家診所,通過體外受精術(簡稱IVF)進行人工受孕。
邱忠傑透露,雖然這名婦女已停經,但她在接受IVF和荷爾蒙補充療法後,又開始產卵並成功懷孕。
「她在懷孕期間還患上妊娠毒血症,得提前三周進行剖腹生產,所幸母子都平安健康。」
不過,這名婦女因擔心親友嘲笑她,或指責她高齡生育是自私行為,而決定向親友隱瞞這個好消息。

老來得子是一種福氣,為何怕別人知道?(海峽時報)
女人要生兒育女 人生才算完整?
說起新加坡最著名的高齡產婦,不得不提到「歌台一姐」劉玲玲。
她在50歲那年同樣通過IVF懷孕,產下一子。 劉玲玲當時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透露,由於丈夫的精子數量不達標,夫妻倆無法自然受孕,醫生建議他們到新山的醫院進行人工受孕。
「我跟丈夫大吵一架,他認為我年紀太大,等到孩子20歲時,我都已經70歲了。」
「但身為女人,我覺得生兒育女才算是完整的人生,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做,才不會留下遺憾。」

劉玲玲在2013年通過人工受孕生下兒子祥祥。(海峽時報)
不過,劉玲玲接受產檢時發現自己患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這些疾病都會增加生育風險。
尤其是高血糖,若控制不好,可能導致胎兒偏大,很難分娩。 婦產科兼泌尿專科醫生鍾耀倫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解釋,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的卵子數量和質量都會下降。
若無法使用自己的卵子,就只能使用捐贈者的卵子,但這也意味著孩子將與孕婦毫無血緣關係。
鍾耀倫指出,大多數婦女在50歲時已進入更年期,自然受孕的可能性只有1%。
換句話說,每100個50歲婦女當中,只有一人能在不接受輔助生育治療的情況下成功懷孕。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婦產科母胎醫學部門主任蘇琳琳副教授也提醒,高齡產婦在第一孕期的流產風險更高。
40歲懷孕時的流產機率為50%,45歲則超過90%。
此外,高齡產婦生下畸形兒的機率是年輕孕婦的三倍,胎兒患上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綜合徵)等風險也會增加。

高齡產婦若已停止排卵,就只能使用捐贈者的卵子。(海峽時報)
高齡產婦須接受孕前輔導
衛生部從2020年起,已取消人工受孕的45歲年齡頂限,也不再限制婦女進行人工受孕的次數。
這是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已大大減低高齡產婦進行人工受孕的醫療風險,但這並不代表45歲以上的婦女成功受孕的機率有所增加。
衛生部數據顯示:
30歲至34歲女性進行人工受孕後,成功懷孕的機率為24.6%; 35歲至39歲的成功機率跌至17.1%; 40歲以上的成功機率只有6.7%。
因此,雖然人工受孕的年齡頂限已取消,高齡產婦受孕前仍須接受醫生評估,確保孩子的誕生對母嬰雙方都是最好的決定。
醫生也須提供孕前輔導,確保高齡產婦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做好準備。
就心理而言,她們必須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給予孩子完善的照顧,畢竟她們在孩子長大前,自己就有可能患上重病或先行離世。

媽媽不求什麼,只求孩子健康。(海峽時報)
竹腳婦幼醫院生育醫藥部門顧問醫生余達欣也建議高齡產婦,應多留意以下事項:
做好孕前檢查,有助提早發現任何異常或家族遺傳疾病,並及時治療;
保持充足睡眠,可加強身體免疫系統;
多吃高蛋白和低脂肪飲食,少攝取甜食,以免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戒煙戒酒,適量飲用咖啡和茶等刺激性飲品;
孕前一個月開始服用葉酸,可避免胎兒出現神經系統發育疾病;
做一些低強度運動,例如游泳、快步走、產前瑜伽或皮拉提(pil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