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親中、不親美,)我們親新加坡。」
「我們在處理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關係時非常謹慎,要符合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我們不允許自己被任何支持台獨的事業所利用。」
「到了關鍵時刻,只要符合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利益,我都會做出艱難的決定。」
關注新加坡時事的蟻粉,對這些說法肯定不陌生。
這也是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日前接受《經濟學人》期刊專訪時,所給的部分答案。
黃循財在專訪中回答了一系列問題,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包括新加坡的經濟、政治、外交,以及地緣政治等。
他的答案老實說沒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些人甚至可能因此以為黃循財只會墨守成規,不懂得自出機杼。
但接受《經濟學人》這種國際期刊訪問時給出這些四平八穩、熟口熟臉的答案,說不定是另有一番用意。
紅螞蟻摘譯了《經濟學人》訪談實錄的部分內容,蟻粉不妨試試領略黃循財其實想對外發出怎樣的信號:
勞動力以公民為主,外援為輔

新加坡「再也不能毫不費力地取得經濟增長」,貿易環境惡化和人口結構都是原因。(海峽時報)
經濟學人:你不久前發表財政預算案聲明的時候說過:「新加坡再也不能毫不費力地取得經濟增長」,這當中部分原因是貿易環境惡化,但更大的原因跟人口有關,因為屬於勞動年齡的新加坡公民將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減少數十萬人。請你談談這點,以及移民在這個課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黃循財:我覺得我們再也不能毫不費力地取得經濟增長的原因除了勞動力,也因為新加坡目前高度發展,人力成本肯定不低......新加坡人賺取高薪的同時,成本不可能低,因此必須不斷創新和推高生產力。這是我們一貫的做法,也正因如此,我們目前的經濟跟以前大不相同,即便是20年前都已經有很大的區別。
(維持經濟增長)也關乎繼續為新加坡引進新興領域的投資,突破局限,從事新的活動。同時,我們也必須準備好讓不再盈利的企業退出市場,以騰出資源。這基本上就是變動的過程,可能讓員工覺得倍受干擾,但我們也因此致力於幫助員工接受再培訓、學習新技能或提升技能。
我們歡迎外籍專業人士到新加坡工作,但會管控引進的外籍員工人數,否則我們很快會招架不住。我們不能像阿聯那樣,本地公民只占了總人口不到10%......這在新加坡是不可能的。

黃循財指出,新加坡歡迎外籍專業人士為新加坡的經濟增值,但會管控引進的人數。(海峽時報)
經濟學人:所以你無法想像一個新加坡公民變成少數群體的情況。
黃循財:完全不能、完全不能、完全不能。
我們會保持開放,但卻會守住底線。我們會引進外籍專業人士,也歡迎他們。他們雖然會為我們的經濟增值,但我們也會要求他們遵守我們的社會規範。
我們也會確保勞動市場以新加坡公民為主、外國員工為輔,讓後者加強我們的經濟,也豐富我們的社會,整體來說讓所有新加坡人受益。這是我們的作風。
邀請前總理和資深部長繼續貢獻有其價值
經濟學人:新加坡第四代領導的政府跟上一代政治領導有什麼不同?
黃循財:新加坡的政治已經蛻變了,也還會繼續蛻變。李光耀先生領導人民行動黨在60、70,甚至80年代主導新加坡政壇的日子已經過去,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時代。
新加坡的政治自那時起蛻變,新加坡人本身也蛻變了。新加坡選民受教育程度高、閱歷深,投票時也很有眼光。
現代的選民雖然多數希望人民行動黨繼續執政,還是希望在國會裡聽到更多反對黨的聲音。因此,國會肯定會出現反對黨議員,這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總理,帶領政黨參選時,必須竭盡所能把觸角伸向每個新加坡人,儘量讓他們參與所關心事務的決策規程,讓他們共同塑造我們的未來。

黃循財指出,新加坡人希望在國會聽到更多來自反對黨的聲音,因此肯定會有反對黨候選人當選議員。(聯合早報)
經濟學人:據我了解,即將卸任的李顯龍總理可能在你的內閣中扮演某種角色。你能否談談這點,尤其是解答這個疑惑——李總理的存在,可能阻礙第四代領導真正成為新加坡的「話事人」。
黃循財:這是新加坡的一個傳統,雖然在其他國家不普遍,卻是新加坡長久以來的傳統,我們也認可其價值。每逢領導交接,我們不會撤換所有的舊部長。我們重視資深部長,並邀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繼續做出貢獻,無論是李光耀先生、吳作棟先生和李顯龍先生,我們的前總理也是如此。
我不預見李顯龍以國務資政的身份繼續服務會造成什麼困難。他的國際人脈非常寶貴,我會善加利用。因為我身為領導,就必須充分發揮整個團隊所有成員的能力,甚至全體國人的能力,確保新加坡這個小島國在一個灰暗、紛擾的世界裡散發更大的光芒。

新加坡內閣成員在2011年5月一場內閣會議的合照,兩名前總理李光耀和吳作棟當時分別擔任內閣資政和國務資政。(通訊及新聞部提供)